本帖最后由 陳寶榮 于 2012-5-30 22:59 編輯
海豐明代進士黃守謙反清殉難的說法不合史實
陳寶榮(原創(chuàng))
近期再次拜讀了一些涉及海豐明代進士黃守謙“反清忠烈、全家殉難”的文章,再認真地探究這些文章的出處時,竟然發(fā)現(xiàn)了這是海豐當代文史上以訛傳訛的冤假錯案。由此,我本著學習地方史學的良知,不得不說。
且先看“忠烈”的記述源頭:相傳為海豐抗清英雄黃殿元的《討虔檄文》以及《海豐縣文物志》(1988年版)有關“黃守謙府第遺址涉及萬壽寺”的記錄。
史實上,清代咸豐年間,海豐發(fā)生了聲勢浩大的“三點會”起義并攻占縣城。相傳當年在南山嶺誓師出征之前,義軍元帥黃殿元壯懷激烈地宣讀的《討虜檄文》,歷數(shù)清廷的殘暴,闡述起兵的因緣。后來,這篇檄文由其鄉(xiāng)人傳抄下來。全文如下:“概之煙塵生于漠北,神州呼焉陸沉!胡馬竄入山關,生民慘遭涂炭。水深火熱,誰能幸免瘡痍?天翻地覆,人盡慘罹禍害。索發(fā)令下,頭顱落地萬千;字獄大開,文翰蒙冤億兆!計嘉定三屠,城池變成血海;痛揚州十日,閭巷堆起尸山!剖腹挖心,罪浮于商紂;裂尸烙體,惡超于秦王!數(shù)順治而至雍正,被剿宗滅族者,禍遍及十二行省。如吾邑之黃兵部一家三百余口,無辜而慘遭殺害,子孫無遺燈,府第成廢墟。此其罪惡之滔天,神人之共嫉,天地之不容!是以爰舉義旗,掃除清帝,萬眾一心,戮盡奸賊!乘勝追擊,直搗黃龍而痛飲;同仇敵愾,拯救黎民于深淵!扭轉乾坤,再造錦繡河山!此檄!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縣內某些人未經(jīng)深究,馬上據(jù)此填補建國以來海豐從未有過的歷史“空白”,就檄文中有關“黃兵部全家殉難”的記述大做文章,認為“黃兵部”是黃守謙。接著,《海豐風情錄》、《海豐人物志》以及新編的《海豐縣志》等一些編者也不加思索地加以引用轉載,套入了“民族忠烈黃守謙”等衍生文章。受此影響,海豐又產(chǎn)生另一大“想當然”的認識:1988年出版的《海豐縣文物志》,在附錄“黃守謙府第遺址”涉及萬壽寺舊址的內容中,編者不慎地采信了幼石街一馬姓老者的傳言,以為萬壽寺東側的“黃府”是黃守謙府第的一部分,沒有認真辨析地記入:“明朝滅亡,黃守謙不愿降清,其府第被充作逆產(chǎn)。清順治八年,把黃府一角改建為萬壽寺!庇纱,這個說法被許多文章采用,有關“民族忠烈黃守謙”的故事大量流行,傳播甚廣。 經(jīng)核對記錄源頭、碑記文物、史載資料及后裔情況等進行綜合考證,事實并非如上所說。黃府并沒有出現(xiàn)不愿降清而導致全家被殺的悲慘場景。
首先,結合清代《惠州府志》及《海豐縣志》,翻開記載明崇禎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九年的古代筆記《蔡皇襄手記》(清光緒十二年鹿境蔡子平抄本),沒有查到“黃守謙不愿降清全家被抄殺”的記錄。如有發(fā)生這件大事,肯定有記載。但是在這清順治初年的時段內,查不到任何一絲有關黃守謙的記錄,倒是有順治八年(1651年)清廷平南右翼將軍班固山,把北門外南明守將薛進曾經(jīng)占據(jù)過的黃集(黃世耀子)府大厝三座,高樓一座盡拆建萬壽寺。且又買黃鄉(xiāng)官厝地作大庭。有關這件事在工會舊址遺存的《班總爺功德碑記》(順治八年五月立)中尋到見證。從而也說明《海豐縣文物志》中“明朝滅亡,黃守謙不愿降清,其府第被充作逆產(chǎn)。清順治八年,把黃府一角改建為萬壽寺!边@段說法的錯誤!
次之,再看看與黃守謙本人相關的其他情況。 第一,黃守謙在順治初年不可能健在。假說黃守謙在明代嘉靖甲子科(1564年)中亞魁當時,按年齡低估為20歲計算,明萬歷庚辰年(1580年)中進士時應該為36歲。那么,至清順治元年(1645年)黃守謙已經(jīng)是101歲了,有可能這么高壽健在嗎?還抗清嗎?按《海豐縣清乾隆志卷二·丘墓》載:“承德郎戶部主事、鄉(xiāng)賢黃守謙墓,在西坑!笨梢婞S守謙應該是風光而逝,并沒有什么意外受戮。恰切地講,順治元年黃守謙的靈牌已經(jīng)進入海豐“鄉(xiāng)賢祠”供人崇祀了。搬句閑話來講,縱然黃守謙還是百歲老人,清兵強迫這偏居中國一隅的海豐老人投降有什么積極意義呢?何況大清統(tǒng)治江山下面的人就是臣民。
第二,黃守謙的府第并沒有被清兵燒成廢墟。黃守謙的府第在海城鎮(zhèn)寨仔埔小學里面,沒有重修過,以前還是完整地保留原貌,廳堂曾作為課室給學生上課,近年中座坍塌,今尚存前座以及抱鼓石戶對等舊跡。2004年12月,“黃守謙府第舊址”被汕尾市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果“府第成廢墟”,保護豈不自相矛盾?至于《海豐縣文物志》在附錄“黃守謙府第遺址”中涉及萬壽寺舊址的內容所言是張冠李戴。此處的黃府并非黃守謙府第,卻是黃世耀府第,而且是黃世耀后人變賣家宅,并非被清政府充作逆產(chǎn)!這在《重建萬壽寺記》碑刻中有著十分明確的記載:“……寺前舊路偏于西側,大門之外有照墻,照墻之外水部黃諱世耀之宅地也。崇禎壬午冬,以山寇之變而毀其居,其后人久志鶯遷,別圖安宅。時惠防崔諱起、碣石守府李諱得功,捐貲契買,修為門外甬道,如砥如矢,皆二公之周行也!庇智,碑記中有關山寇劫東城、毀壞黃世耀府第的情節(jié)與《蔡皇襄手記》中的記載完全對應。
第三,黃守謙沒有全家被殺。根據(jù)海豐縣黃氏“河頭堂”提供的族譜記載,黃守謙傳四子:秀宇、明章、寰章、榮錫;以及結合《海豐縣清乾隆志·卷五選舉》記載,黃守謙的直系裔孫黃宗祐(字子對,清順治十一年甲午恩科)和黃宗禧(字子純,清康熙九年庚戌科)還考取貢生功名;其后裔世系排列清楚,人丁興旺,分居寨仔埔、蕉園、棋盤圍等處。如果黃府如檄文所說的“子孫無遺燈”,這還有后裔在海豐枝繁葉茂的現(xiàn)狀嗎?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其后裔把黃守謙墓從西坑遷葬蓮花山把水宮東北面的山頭上“仙人騎獅”的地方。那僅僅是在一百年前的事,非他嫡傳有此熱枕嗎?筆者曾與博物館黃信良等同志慕名前往拜謁。
第四,黃守謙并沒任職兵部的任何記錄!逗XS縣清乾隆志·卷五選舉》載:“黃守謙,萬歷庚辰科,官戶部郎中,崇祀鄉(xiāng)賢。”引用檄文認定“黃兵部”是黃守謙,沒有依據(jù)。那么“黃兵部”又是海豐籍什么人物官員呢?查遍海豐古代縣志并沒海豐籍官員任職兵部的確鑿記載。僅在光緒版《惠州府志卷二十一選舉表上·海豐縣舉人》有載:“明天啟甲子科,黃世耀,工部主事,一作兵馬指揮有傳。”如此一來,“黃兵部”則可能是黃世耀(字圣圖,任過廣西富川縣令、工部主事等,后任職水部封奉直大夫從五品銜)嗎?如果從其天啟甲子科(1624年)中舉做官的年齡推算,順治年間宦游回籍正當年富力強。但沒有什么確鑿的史料能夠證實黃世耀反清,也沒有收集到有關他反清的傳說。他的后裔也不知遷往什么地方?
黃殿元的《討虜檄文》并非黃氏老譜記載,而是傳抄而來。不論檄文是黃殿元為了反清舉事作“宣傳鼓動”而偽托,還是后人為了贊頌黃殿元文武雙全而偽托;不管被殺的是“黃兵部”,還是“黃工部”,目的無非是突出反清的借口及理由。但并不能肯定這是有關黃守謙的事實!又況《海豐縣文物志》有關“萬壽寺一角為黃守謙府第遺址”的說法是一種曲解。 因之,“黃守謙不愿降清全家被抄殺”的故事完全不合史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