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春節(jié)習俗(3) (二)從“入年假”到“上燈”
微信圖片_20230114112745.jpg (55.1 KB, 下載次數(shù):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5 16:53 上傳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图胰诉^春節(jié)的準備工作應該始于冬至后的“酒”,即釀客家娘酒以備過年之用。進人農(nóng)歷臘月中旬以后,人們開始曬酬臘腸、臘肉,有的人家甚至從這時候就開始進行年前大清潔。不過,就春節(jié)活動的集中程度來看,客家人的春節(jié)時間應當從“入年假”開始算起。 “入年假”,又稱“人年界”、“入年價”或“人年卦”。據(jù)清康熙二年(1663)所修的《乳源縣志》記載,“臘月二十四日祀灶神,謂灶奏人間之事于上帝去,是月又謂‘人年假’”’,即以臘月為入年假。這里有兩種可能,一是人們在臘月初就陸續(xù)開始準備過年,所以一進入臘月就叫“人年假”;二是“月”實乃“日”之誤,實以臘月二十四日為“人年假”。另外,清光緒九年(1883)的《饒平縣志》則以臘月二十五日為“年假”。現(xiàn)在在客家各地,入年假的時間通常為農(nóng)歷臘月二十五日,也有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
微信圖片_20230114112804.jpg (49.44 KB, 下載次數(shù): 1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5 16:53 上傳
關(guān)于這個稱呼的由來,不同的寫法還有不同的說法:“年假”,舊時雇工在臘月廿五日離開老板或東主處,回到自己家中過年,直到正月初五再回去做工,這段時間便稱為“年假”;“年界”,可以理解為“年的界線”,是一種節(jié)日時間的劃分,人年界即是春節(jié)時間的起始點;“年價”,按照傳統(tǒng),人們在各鄉(xiāng)鎮(zhèn)規(guī)定的“墟日”趕集,平日的市價叫“時價”,到了臘月廿五日改為天天墟日,同時價格有所上漲,這種價便叫“年價”;“年卦”,舊時人們相信命由天定,而且認為在新年里占卜最靈驗,從臘月廿五日開始,街頭算命的攤檔便開始增多,在春節(jié)期間算命打卦稱為“打卦”。此外,還有寫作“人年架”或“入年掛”的,這兩種稱呼的來由不得而知,因與“假”、“卦”諧音,也可能是口頭相傳之后的誤寫。雖然這幾個稱呼各有各的說法,但是所象征的時間意義是相同的,即開始全面進入“過年”階段。人年假之后,有的地方稱“鬼鎖山門”或“伯公鎖山門”,即自此山門關(guān)閉,人們不再上山或下田勞作,開始著手準備過年,東莞鳳崗便有句俗諺說:“人年掛,鐮刀掛”。另外,所謂“人年價,講好話”,像說粗話、撒謊、罵人等這些春節(jié)的忌諱,從這天起開始列人禁忌。
微信圖片_20230114112739.jpg (41.09 KB, 下載次數(shù): 1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5 16:53 上傳
客家地區(qū)年末祭灶的時間與人年假基本一致,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三日,有的地方在二十四日,也有在二十五日的,俗語叫“送灶君”、“灶君爺上天”!八驮罹币话阋獪蕚湎銧T、茶果、甜湯圓,焚黃紙灶疏進行祭拜。在惠州地區(qū),祭灶時還要準備兩條帶尾的甘蔗作為灶君登天的梯子,甘蔗帶節(jié),寓意步步攀升,而尾葉則意味著永無止境。灶君上天之后,到除夕夜才備三牲、茶酒,焚元寶、紙馬將其接回,叫作“接灶君”或“接灶神阿公下地就位”
微信圖片_20230114112730.jpg (33.05 KB, 下載次數(shù): 1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5 16:53 上傳
入年假之后,家家戶戶進行大掃除,叫作“掃塵”或“掃屋”同時,開始做甜粄、米粄、油糍、糖環(huán)、油角等傳統(tǒng)食品,以作年節(jié)之禮。有的農(nóng)村還要“宰年豬”、磨豆腐,為烹制年節(jié)菜肴做好準備。在粵北山區(qū),從這天開始天天要敲鑼打鼓,早晚鳴鑼,說是可以嚇走野獸、驅(qū)邪迎吉。另外,因年底按習慣要結(jié)清賬務,所以也有窮人稱這些鑼鼓聲為“催債鑼鼓”’。
微信圖片_20230114112718.jpg (45.57 KB, 下載次數(shù):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5 16:53 上傳
除夕俗稱年三十、年三十晚或年卅晡,早上各家備牲醴祭祖先、祀諸神、敬天地。祠堂的大門要貼上新的“堂聯(lián)”,掛上寫著“堂號”的紅燈籠,家家換上新的春聯(lián)、門神,有的農(nóng)村連牛欄、豬圈、雞舍等也要貼上紅紙條,以求吉利,樂昌還保留著春節(jié)掛桃符的古俗。另外,粵北的客家地區(qū)有在門楣上貼“掛簽”’的習俗!皰旌灐笔且粡埣粲谢y圖案、下部留有流蘇的長方形彩紙,舊又稱利市、利市錢、門錢。據(jù)說姜子牙之妻死后被封為窮神,姜子牙為免其靠近窮人,要她“見破即回”,人們?yōu)榱吮芨F就將彩紙剪破了貼在門楣上,后來便演變成了掛簽。如今,也有人將掛簽簡化成寫著“恭喜發(fā)財”的紅紙,
微信圖片_20230114112558.jpg (48.46 KB, 下載次數(shù): 1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5 16:53 上傳
貼于門楣或直接貼在門上。年三十下午,人們要用橘皮、柚葉、樟樹葉、菖蒲或石姜等煮成“大吉水”洗澡,以此祛除疾病、消災辟邪,有“大吉大利”之意。年三十晚,合家一同吃“團年飯”(或叫“團圓飯”),釀豆腐是年三十晚飯桌上必備的菜肴,此外,還有豬肉、雞、肉丸、腐卷等。舊時人們生活貧苦,只有過年時才能夠吃上一頓豐盛的晚飯,東莞、深圳等地的客家人便有句俗話說,“好食留來做年吃,好衫留來做年穿”。據(jù)清代所修的《曲江縣志》《重修曲江縣志》及《韶州府志》等記載,除夕夜要“多炊米飯,足供數(shù)日餐”’,叫作“隔年飯”,留等正月初一“吃除夕日煮飯,謂之‘長年飯’”’,F(xiàn)在許多客家地區(qū)在做團年飯時也要特地留剩飯,如在東莞鳳崗,團年飯之后要用筲箕將剩飯裝起來,插上一對新的筷子,留至正月初一,以示“年年有余”。而在樂昌三溪,年三十這晚人們還要在灶里留一根燃著的木頭,用灰埋好,讓其燃到第二天正月初一,象征來年“紅紅火火”。 飯后,長輩要給小孩壓歲錢,據(jù)說讓小孩裝著睡覺可以“壓驚”。此外,在惠州地區(qū),這天晚上等孩子入睡之后,祖母或母親還要用竹篾在他們嘴上象征性地刮一刮,同時說道“童言無忌,童言無忌”。這樣,即使孩子在新年里無意犯了口忌,神明也不會太過怪罪他了。 除夕夜,客家各地都有“點年光”的習俗。晚上全家圍坐“守歲”,吃茶果,閑話家常。守到零時,家家開門燃放爆竹迎春、接財神。在梅州,為了更早迎到財神,還形成了賽誰家鞭炮放得早、放得響的風俗。在樂昌三溪,放第一響炮的時辰是由當?shù)赜形幕睦舷壬扑愠鰜淼,在這聲炮響過之后,各家各戶才跟著放鞭炮,據(jù)說連續(xù)、持久的鞭炮聲是來年富足興旺的好“彩頭”。與此同時,人們要焚香、設(shè)齋品敬天地、祭祖,有的人家還要到祠堂燒頭香,以示對祖先的尊敬,并祈求新年順遂平安。 在粵北的一些山區(qū),除夕之夜還有一些獨特的祈福習俗。例如,韶關(guān)南雄有的山村在團年飯之后要“扎甑”’。首先,在神前擺一盤盛有銀元的白米和一筒筷子、一串鑰匙,祝禱萬事如意。到晚上10點左右,用木勺將炒好的黃豆和早谷放在大門口,搖動勺子以示迎接財神進門,接著將寫有“封門大吉”的紅紙貼于兩扇木門中間,叫作“封財門”。封好財門之后合家在內(nèi)守夜,直到凌晨一點左右才打開大門,沿著吉利的方位“出行”。 在正月初一清晨,粵東一些客家地區(qū)有“井俗”。例如河源紫金,有的農(nóng)村共飲一口井的,婦女還在初一凌晨便爭著到水井邊挑“新年水”,因五行中水主財,故人們認為挑新年水可以旺財運。而饒平瓜園社的客家人,年初一清晨則要到他們的祖祠龍樓門前汲“真泉龍樓水”’,汲水之前先田村中高壽的長者燒香禮拜,燃放鞭炮,還要請生肖屬龍而有德望的人,將水一勺一勺地分給眾人,據(jù)說飲用之后可保全年康健。 正月初一早上,人人早起,穿上嶄新的衣服,尤其是小孩子,父母年前都要為他們準備好新衣新鞋。清乾隆十一年(1746)的《河源縣志》便提到,元旦“童稚婦女俱易新潔之服”’。即使是貧窮的人家,這天也要穿上最好、最整潔的衣服,以示新年新氣象。初一早上通常要吃腐竹、豆干、青菜、紅棗、粉絲等齋菜,民間認為年初一吃“齋”,可以化解全年的“災”;葜莶┝_初一還有吃甜湯圓的習俗,寓意新的一年生活甜蜜。早餐之后,鄰里親朋相互拜年,長輩給晚輩派紅包,客家也有人稱其為“利是”,惠州博羅還有“牛牯”的叫法。在一些鄉(xiāng)村,這天還有舞獅、舞麒麟等上門賀年,主人家通常要放鞭炮,并賞給他們紅包。正月初一還有許多新年禁忌,如不掃地、不倒垃圾、不挑水、不打罵人、不討債、不進菜園等。人們一般不勞動,也較少出門探親,有的地方說是要留在家中“守財”,男女老少閑坐話家常,俗稱“嬲新年”。在連州鄉(xiāng)村,一些窮家婦女還有初一在家中補褲子的習俗,因客家話中“褲”與“富”諧音,所以“補褲(富)”有致富的意思。 正月初二,有的地方叫作“開年”,早上殺雞祭祖,開葷除素食。自此日起,人們開始探親訪友,出嫁的女兒帶著丈夫、孩子,攜禮品回娘家探親,俗稱“轉(zhuǎn)妹家”、“轉(zhuǎn)外家”或“邏妹家”、“邏外家”,也有的地方到年初四才“轉(zhuǎn)妹家”。在連州,出嫁女帶回娘家的探親禮叫作“拜年菜”’,主要是用青菜和紅紙包裹的豬肉,給長輩的是一整塊肉,叫作“一塊菜”;給平輩的則是半節(jié)肉,叫“一口湯”。如果新女婿是初次上岳家拜年,則稱“上門”,梅州還將帶著孩子去叩見外公外婆叫作“吐子上門”“上門”更加隆重,女婿一般要帶上更加豐盛的禮物。在河源紫金,岳家還要召集親友,宴請新婿,新女婿則要給親戚們派紅包,俗稱“打室板(屁股)”。而在韶關(guān)始興,新女婿要到岳父、岳伯、岳叔各家輪流吃一天,叫作“請新客”,舅父、姑丈也要“請新娘”’。 客家人在正月初一和初二都不掃地,也不往外倒垃圾,叫作“囤財”或“堆金積銀”。直到正月初三“窮鬼日”清早,家家戶戶打掃衛(wèi)生、倒垃圾,講究一些的人家還要備香燭元寶祭拜一番,叫作“送窮鬼”。 正月初五為“出年假”,相對應地,也有“出年界”、“出年價”、“出年卦”或“出年架”,“出年掛”等說法。“出年假”意味著年已經(jīng)過完,年禁可以解除,人們恢復生產(chǎn)和工作。還有人稱此日為“開小正”,民間說“初五神落天”,家家要放鞭炮迎門神復位!度樵纯h志》載曰:“初五日,各祀門神,焚除夕張掛門錢”,又引用民諺“火燒門神紙,孩童習細業(yè),大人做生理”,指出初五之后,小孩要開始學習,大人也忙生計去了。事實上,“出年假”并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候還與貧富狀況有關(guān),客家有不少俗諺說的便是過年時間的長短。有些窮苦人家可能早早就要做工養(yǎng)家,“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有的人家則到初六至初十之間,說是“年初六,火燒門神紙,大人做生意,細仔(小孩)撿豬屎”、“初一就話初一頭,初二又話新年頭,初三又話窮鬼日,初四又話嬲一日,初五去初六歸,初七好去山頭割魯箕”、“年到初七八,家家劣(刮)粥缽”、“有食無食,嬲到初十”;而稍微寬裕些的人家,節(jié)慶活動可能還要延續(xù)到元宵之后,如俗 話所說的,“初一就話初一頭,初二又話新年頭,初三又話窮鬼日,初四又話嬲一日,初五又話神下天,初六又話結(jié)團圓,七不去,八不歸,九九十十看舞獅,十一十二龍燈出,索性月半正來歸。”可見春節(jié)的探親和游藝活動,還會斷斷續(xù)續(xù)地持續(xù)到正月十五。 在韶關(guān)地區(qū),初五還是“財神誕”,當?shù)厮渍Z說“五日財神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所以各商鋪都要備祭品供奉財神。 正月初七為“人日”。宋紹圣三年(1096)元月,謫居惠州的蘇軾作了《新年五首》,其一便有對惠州人日的描寫:“曉雨暗人日,春愁連上元。水生挑菜渚,煙濕落梅村。小市人歸盡,孤舟鶴踏翻。猶堪慰寂寞,漁火亂江村!’這雖是貶謫期間蘇軾聊遣愁緒的詩作,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人日的風俗:一是在人日以陰晴占卜之俗,晉人董勛在《問禮俗》中說“正月……七日為人,以陰晴占豐耗”’,因“雨暗人日”非吉兆,故有“春愁連上元”,當然這與作者當時的境遇和心緒有一定的關(guān)系,另外也可能是隨蘇軾南下帶來的風俗(卻也正合了風俗變遷的規(guī)律);二是“批菜”之俗,據(jù)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當時謂陰歷二月二日為“菜節(jié)”’,人日則“以七種菜為羹”’。宋代仍有“挑菜節(jié)”,如宋代張便有《二月二日挑菜節(jié)大雨不能出》詩,而蘇軾的“水生挑菜渚”,以及在蘇軾后貶謫惠州的宋代詩人唐庚在《人日》詩中說“挑菜年年俗”,都明確指出了人日也有“挑菜”之俗,明沈德符說“挑菜傳人日”,可見二月二挑菜與人日食七樣菜的習俗開始結(jié)合,挑菜也成了人日的活動之一,F(xiàn)在,人日以陰晴占卜已不復傳,而吃“七樣菜”的習俗則仍在客家地區(qū)流行。顧名思義,“七樣菜”由七種菜構(gòu)成,通常必備芹(勤)菜、大蒜(算)、蔥(聰)、蕪(緣)荽和韭(久)菜五種,另外兩種可以自由把握,除了蔬菜之外,還有人加魚、豬肉等葷菜!捌邩硬恕币胚M鍋里一起煮,取它們各自的諧音,表達了人們對“勤勞、會打算、聰明、有人緣、幸福長久”等的美好寄望。 元宵又稱上元節(jié)、燈節(jié)或正月半、開大正,這天晚上民間有一些熱鬧的習俗活動,如放鞭炮、放焰火、掛花燈、猜燈謎、燒煙架、燒禹門、放孔明燈。放孔明燈易引發(fā)山火,民國以后漸減少,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明令禁止。梅州和揭西有元宵燒煙架的習俗。燒煙架又叫“燒火樹”,通常是在廣場上豎一根十米左右的煙架柱,柱身縛有十幾根橫木,橫木兩端吊花籃、鰲、鯉魚或套有圓幕的圓形火斗,隨著火斗的燃燒,圓幕逐一落下,露出金獅、斗雞、斗魚、貓捉老鼠等節(jié)目。燒禹門又叫“鯉魚跳龍門”,主要流行于梅州豐順,“禹門”的稱呼據(jù)說是源于大禹治水的傳說,先以竹、紙扎成一座牌坊狀的“禹門”,門上插滿煙花爆竹,點燃之后火光盈門,隨后,人們舉著插滿焰火的鯉魚燈依次穿過禹門,象征著“魚躍龍門”。 此外,正月至元宵期間還有一些演戲、歌舞之類的民間文藝活動,如舞龍、舞獅、紙馬舞、船燈舞、采茶戲等。其中比較有特色的是粵北地區(qū)的舞香火龍,在表演之前,先在稻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滿香火,夜晚舞起香火龍時,火光飛舞,流光溢彩,十分炫目。豐順埔寨還有“燒火龍”的大型民俗活動,“火龍”由鐵絲、竹、紙等扎制而成,在首尾長達數(shù)十米的龍身上裝滿煙花、爆竹等火藥,點燃之后,由三四十個赤膊青年擎舞,火花四射,聲震連天!盁瘕垺背宋杌瘕堉,還有燒煙架和燒禹門的項目,三者結(jié)合在一起,使得場面更加震撼、壯觀。關(guān)于燒香火龍、燒火龍的由來,民間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或說是為了感謝除災的金龍,或說是為了紀念除惡龍的勇士,或說是為了慶祝豐年、祈求風調(diào)雨順,等等。 在客家地區(qū),人們過元宵節(jié)一個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習俗是上燈。上燈又叫“吊燈”、“賞燈”、“點燈”、“升燈”或“添新燈(。,具體的內(nèi)容與廣府的開燈相似,即在元宵前生子的人家,要到祖祠掛花燈、祭拜祖先,然后設(shè)宴請親友喝“燈酒”。有的人家當年生子,但因家境困難而要晚幾年再上燈,就叫作“上老燈”。近年來因?qū)嵭杏媱澤總家庭原則上只能養(yǎng)育一個孩子,所以有的人家無論生了男孩還是女孩,都要去祠堂上燈。另外,也有建了新房或娶了新媳婦而“上燈”的,只是由于未“添丁(燈)”,所以只在家中祭祀、設(shè)宴,并不進祠堂掛燈、拜祖。上燈的時間各地不一,從初八、初九到十七、十八之間均有,其中以正月十二、十三最為普遍。上燈除了要請燈酒之外,還伴有爆竹、鑼鼓、賞花燈、舞龍等活動,叫作“鬧燈”或“鬧花燈”。在河源,待燈在祠堂上掛滿七天之后,要讓族中的小孩去“搶燈”,即搶花燈上面所貼的花草蟲魚的剪紙,說是搶得多的人來年會有好運!皳専簟敝,又讓上燈的人家各自取回花燈,在家中再掛七天后與爆竹一同燒掉,叫作“暖燈”。等到上燈及其所有儀式和活動都偃旗息鼓之后,與春節(jié)相關(guān)的習俗與活動也就真正結(jié)束了。 客家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春節(jié)習俗主要有釀豆腐、洗“大吉水”、點年光、送窮鬼和舞春牛等。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