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碩炫 于 2021-11-3 11:42 編輯
話說馬鮫魚 馬鮫魚,屬輻鰭魚綱,鱸形目,鯖科。別名:藍(lán)點馬鮫魚、鰆魚、鲅魚、竹鮫、串烏等。江淮地區(qū)稱馬皋魚,山東地區(qū)稱鲅魚,是一種經(jīng)濟(jì)價值較高的海產(chǎn)優(yōu)質(zhì)魚類。清朝洪亮吉在《曉讀書齋初錄》卷上曰:“嘉興出馬皋魚,味較他魚清美”,舊未解其命名之義。今考《水經(jīng)注·沔水下》云:“谷水之右有馬皋城……則魚當(dāng)以地得名”。這就是“馬鮫魚”得名的由來。
照片0.png (437.47 KB, 下載次數(shù): 4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3 11:31 上傳
馬鮫魚體長而側(cè)扁,呈紡錘形,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 克,最大個體長2.28米,重168斤以上。尾柄細(xì),每側(cè)有3個隆起脊,以中央脊長而且最高、頭長大于體高、口大,稍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體被細(xì)小圓鱗,側(cè)線呈不規(guī)則的波浪狀、體側(cè)中央有黑色圓形斑花背鰭2個,第一背鰭長,有19--20個鰭棘,第二背鰭較短,背鰭和臀鰭之后各有8--9個小鰭;胸鰭、腹鰭短小無硬棘,尾鰭大,深叉形。
照片1.jpg (359.18 KB, 下載次數(shù): 4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3 11:32 上傳
馬鮫魚屬近海溫水性洄游魚類,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狠,魚期:4--6月,以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馬鮫魚在海洋的自然環(huán)境中,外表顏色具有隱身的特點,馬鮫魚體背色深,多為藍(lán)黑色、深藍(lán)色或深青色,而腹部色淡,為銀白色、白色或淡黃白色,這種顏色稱為隱身色。例如:從上往下看,由于魚體背部在自然光下與海水的顏色相一致,所以雖則離魚很近,也不易辨別。從魚體的下面向上看,魚類的腹部和水面的顏色以及天空的顏色很相似,難以區(qū)分。
照片2.jpg (108.61 KB, 下載次數(shù): 3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3 11:32 上傳
(釣到大馬鮫魚) 馬鮫魚原產(chǎn)地在新西蘭,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chǎn)于東海、黃海和渤海,在南海以海南文昌鋪前附近海域最為著名。主要漁場有舟山、連云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為春汛,7--10月份為秋汛,5--6月份為旺季。每年入秋以后,馬鮫魚在我國東海、黃海和勃海頻繁活動,常在湛藍(lán)的濤波里,形成青灰灰的一大片,一撥撥激起水花,景象蔚為壯觀。
照片6.jpeg (28.7 KB, 下載次數(shù): 4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3 11:33 上傳
(馬鮫魚群) 馬鮫魚營養(yǎng)豐富,膽固醇含量低,富含提高人腦智力的DHA元素和大量蛋白質(zhì)、氨基酸以及鈣、鐵、鈉等微量元素,含多種維生素,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效,常食對治療貧血、早衰、營養(yǎng)不良、產(chǎn)后虛弱和神經(jīng)衰弱等癥有一定輔助療效。 馬鮫魚肉質(zhì)細(xì)嫩潔白,糯軟鮮爽,營養(yǎng)豐富,尾巴的味道特別好,物美價廉。素有“鯧魚嘴,馬鮫尾”之說。馬鮫魚肉多刺少,肉嫩味美,民間有“山上鷓鴣獐,海里馬鮫魚”的贊譽。馬鮫魚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既可鮮食,也可腌制。鮮食時可清蒸、油炸、燜煮、煎馬鮫餅等;可以用魚肉煲粥或煎煮為湯,則色味清美,甜滑可口;最有特色就是用馬鮫魚肉做成馬鮫丸,這是一種四季皆宜、老少皆宜、中外皆宜、食客同贊的人間美食。
照片3.jpg (26.52 KB, 下載次數(shù): 4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3 11:33 上傳
(上圖清蒸馬鮫魚)
照片5.png (848.98 KB, 下載次數(shù): 5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3 11:34 上傳
(上圖香煎馬鮫魚)
照片00.jpg (72.87 KB, 下載次數(shù): 4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3 11:36 上傳
(水煮馬鮫丸)
汕尾地區(qū)人們對馬鮫丸情有獨鐘,逢年過節(jié),人們都要買回馬鮫魚來做馬鮫丸,或者買回現(xiàn)成的馬鮫丸來食用,因其蘊含“丸(圓)滿”之意,這是人民群眾喜歡的一個好意頭,馬鮫魚丸就成為過年過節(jié)或者宴請客人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角?!罢埧筒蛔鲴R鮫丸,十二大碗也不愛”,這是人們對汕尾地區(qū)有名的風(fēng)味特產(chǎn)——馬鮫魚丸的贊譽之詞。 碩炫寫于11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