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w4oac"><noscript id="w4oac"></noscript></menu>
    <code id="w4oac"><abbr id="w4oac"></abbr></code>
    <delect id="w4oac"></delect>
  • 查看: 17096|回復(fù):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方志] 捷勝風情錄【四】

    [復(fù)制鏈接]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1#樓主
    發(fā)表于 2013-8-18 20:33:51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18 20:40 編輯



    第二章 遺址探蹤


          捷勝鎮(zhèn)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早在五千年多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便有先民在捷勝沿海的沙坑、牛肚、東坑和沙角尾等地漁耕狩獵、繁衍生息,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址。特別是沙坑文化,已成為國際考古學家所熟知的考古文化名詞,可以說,沙坑文化遺址是汕尾(舊屬海豐縣一鎮(zhèn))眾多古文化遺址中的前沿陳地。
          統(tǒng)觀整個汕尾地區(qū),在解放前后發(fā)現(xiàn)的古文化遺址,共有20多處,因山移水改、農(nóng)田開發(fā)及政府部門未加保護之緣故,致使不少古遺址遭到嚴重破壞,F(xiàn)就歷代以來中外考古人士對汕尾市沿海地區(qū)古文化遺址所進行的挖掘、采集工作的次數(shù)、文物去向問題及其他情況,逐一贅述如下:

          一、1933年,捷勝天主教堂殷神甫在捷勝教友的協(xié)助下,在捷勝沿海的沙坑、牛肚、東坑及沙角尾等文化遺址進行長達四年的挖掘、采集,共獲取石器、陶器及陶片10余箱,隨后與汕尾基督教福音醫(yī)院院長英籍醫(yī)生裴義禮合作,將文物偷運到香港。


    樓主熱帖
    [文化天地] 春 歸 長 春 洞
    [文化天地] 風雨同舟,共慶碣石烏坭何氏祖祠朝勝堂落成慶
    [三唯論點] 反映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不良反應(yīng)
    [文化天地] 保護先祖墳?zāi)故侵腥A民族孝心傳承的體現(xiàn)
    [文化天地] 風水掠影 — 捷勝蝦地
    [文化天地] 風水掠影—天葬地“金雞縮爪”

    2#狀元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8-18 20:35:07 | 只看該作者
    點擊進入微信
          二、1934年,自香港來到汕尾郊區(qū)十八鄉(xiāng)傳教的英籍神甫、考古學家但尼爾&#8226;芬戴禮(DonieIJ&#8226;Fim),首次發(fā)現(xiàn)汕尾埔上墩遺址的出土文物與香港南丫島出土的文物相類似。在歷時三個月的考古活動中,芬神甫共拾獲和收購了大量的磨光石器及陶器、陶片,并將其帶到香港,隨后又在香港陸續(xù)發(fā)表了有關(guān)這次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的13篇論文,從而推翻了“南中國沒有新石器文化”的歷史定論。時任汕尾天主教堂總管的意大利神甫麥兆漢[一作“麥兆良”(R&#8226;Maglioni)],起初亦曾協(xié)助芬神甫在汕尾一帶進行考古工作。1936年,芬神甫在香港去世后,麥神甫連續(xù)十年致力于汕尾史前文化的考古研究,其足跡遍及汕尾沿海的石腳桶、下洋、埔上墩、梧桐鄉(xiāng)、禎祥、牛肚、沙坑、東坑、三角尾、寶樓山、橋仔頭、獅仔山、石鼓、南町、菝仔圍、施公寮、湖東、過港山、竹嶺腳、建茶、埔尾、寮口、徑尾、新徑等20余處史前遺址。因他從1926年起便來汕尾傳教,能操一口半生不熟的漢語,是個“汕尾通”,跟鄉(xiāng)下人接洽方便,故此,他收集的文物極其豐富,共有1萬余件,全部存放于汕尾天主教堂的神甫房,其中包括捷勝沙坑北遺址出土的彩繪圈足盤和敞口罐、東坑南遺址出土的流帶把壺、沙角尾遺址出土的矮圈足陶罐及大量的石器、陶器、陶片等。1946年,麥神甫將其中6000余件文物及其考古手記、筆記等資料帶往香港,余者4000件則存放于汕尾天主教堂。后來,他根據(jù)汕尾史前文物資料及考古筆記,撰寫了多篇論文。最初的研究論文《海豐考古收獲》,曾于1938年初在香港《自然科學雜志》上發(fā)表,論證了汕尾史前原始居民主要是經(jīng)柬埔寨、香港來的西方種族,與“仰韶文化”同源的觀點。同年春,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三屆遠東史前史學家會議”上,又發(fā)表題為《南中國考古收獲的幾個要點》的重要論文。1952年,他又在《遠東學報》上發(fā)表了《南中國考古》的重要論文,提出汕尾新石器時代的“沙坑文化”、“沙角尾文化”、“菝仔圍文化”、石銅混用時代的“徑尾文化”及青銅時代的“寶樓文化”等考古文化名稱,并以此將汕尾史前時期劃分為:新石器時代以沙坑、沙角尾、菝仔圍等典型遺址為代表的文化時期;石銅混用時代以徑尾遺址為代表的文化時期;青銅時代則以寶樓山遺址為代表的文化時期。此外,他還把菝仔圍文化類型中的捷勝沙坑南和東坑南遺址出土的有機物,送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作碳十四的年代估定測驗。1953年,在他去世六個月后,其化驗報告才送達。麥兆漢考古研究工作的不足之處,便是從汕尾史前文化研究中,得出“中國文化西來論”的錯誤觀點。
    3#榜眼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8-18 20:35:47 | 只看該作者
    新浪官方微博
          三、1942年2月16日,我國著名民族學家楊成志博士(海豐籍)為搶救汕尾史前文物,防止洋神甫再次將文物偷運到國外,亦特地與其姓程的秘書來到汕尾埔上墩考察,3月又赴捷勝沿海的牛肚、沙坑、東坑、沙角尾等遺址進行考古研究。當時,他們住在捷勝城內(nèi)第五街何氏宗祠的大廳。在何少全、何漢邦、蔡時夏等人的陪同下,只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便挖掘、采集到大量的石器、陶片,加上楊成志在汕尾埔上墩、禎祥、梧桐鄉(xiāng)和石腳桶等遺址所采集的文物,共計有一千多件。后來,這些文物被運回坪石原中山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作南方考古教材標本,培育了一批考古人材。其考古資料在中山大學《文學院報》發(fā)表,1943年,又在中山大學文學研究期刊《廣東人民與文化》上發(fā)表。1945年1月,日寇南侵,韶關(guān)坪石淪陷,這千余件文物以及麥兆漢原存放于汕尾天主教堂、后被楊成志運到坪石中山大學的4000多件文物,一同消失得無影無蹤。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其下落猶未為人知曉。
    4#探花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8-18 20:36:10 | 只看該作者
          四、建國前,民族學家顧鐵符先生亦曾到過捷勝、遮浪考古,獲得少量的石器、陶器及陶片,并發(fā)表了《海豐先民遺址探撿記》。
    5#進士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8-18 20:36:35 | 只看該作者
          五、1983年——1984年,海豐縣文物普查隊重新對各個古文化遺址進行調(diào)查,在捷勝采集到一批典型的文化遺物,進行了必要的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和實物資料,F(xiàn)其文物存放于海豐縣博物館。
    6#貢士
     樓主| 發(fā)表于 2013-8-18 20:37:07 | 只看該作者
          六、2003年7月,廣東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邱立誠率眾到捷勝考察,對沙坑文化遺址出土的各種石器、陶器作了鑒定,認為捷勝的歷史可以上溯至5000多年前。由于中外考古人士對汕尾沿海各個古遺址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挖掘、采集,特別是捷勝沙坑村的幾個文化遺址的文物,更是遭到空前的洗劫,致使大量的歷史文物流失無存,F(xiàn)本章擬從“新石器時代遺址”、“唐宋元時期遺址”及“明清時期遺址”三部分,進行簡要地介紹。另如撈投嶼古城寨、黃百萬大厝、劉邦池大厝、劉英舊居、何氏“學海堂”、進修書屋、碧梧山房、遵經(jīng)書室、南陽私塾、賴氏家塾、蔡氏祖祠、林氏祖祠、烈女亭、拂云亭、戲館、文昌閣、隆咚圩(雷公田)、滴水巖、蟾蜍井、七曲巷、旗桿夾、叮咚鼓及何白濤故居、李勞工故居、北門街紅樓、;鶎ЫM舊址等文物舊址及其他碑刻圖記,則留待《捷勝文物志》記載。
    7#舉人
    發(fā)表于 2013-8-18 20:40:49 | 只看該作者
    欣賞學習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市民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客服投訴、違法和不良信息、未成年人保護舉報電話:0660-3277345 舉報郵箱:swsmw@qq.com

    快速回復(fù)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中文欧美日韩久久,免费婬色男女乱婬视频国产,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14,麻豆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99九九这里只有精品2
  • <menu id="w4oac"><noscript id="w4oac"></noscript></menu>
    <code id="w4oac"><abbr id="w4oac"></abbr></code>
    <delect id="w4oac"></de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