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渡山,古名腹石山,又稱大膽山。位于陸豐市甲子鎮(zhèn)瀛江出海口。山麓巨巖聳峙,怪石嵯峨,古榕參天,海風(fēng)習(xí)習(xí)。是當(dāng)?shù)厝罕娪崎e散步的風(fēng)景區(qū),也是一座蘊含豐富人文景觀的名山。有甲秀樓進食亭、甲石吞潮、瀛洲石、頭帆石、二帆石等名勝,以及苔蘚斑駁的摩崖石刻,見證著待渡山千百年來的滄桑。
待渡山南麓原有進食亭,是明萬歷年間碣石衛(wèi)參將張萬紀、守備胡文恒(胡美)為悼念范良臣進食及宋室滅亡而建。著名學(xué)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記曰:“宋承奉郎范良臣?獭清钟谑,取十八學(xué)士之義。宋景炎元年(1276年)冬,端宗(帝罡)航海而至,良臣給軍食三日,留帝像登瀛石上。今石中像端然臨者,帝也;跪而進食者,良臣也。予銘其上云:‘天留一石,以作天家。君臣遺影,苔蝕如霞。蕪蔞之飯,化作瓊沙。銜珠青鳥,以瘞重華!鼻缶小兜清油び洝份d其事,并勒刻于石亭上,內(nèi)容與此基本一致。屈大均(1630一1696年),字翁山,號菜圃。廣州番禺茭塘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學(xué)家,也是一位頗具民族氣節(jié)的詩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秋,他剛從西北邊疆歸粵不久,又不顧車馬勞頓,千里迢迢來到海防重地的甲子港。在朋友的陪同下,他游覽了待渡山各處名勝,寫下《登瀛太子亭記》,借以抒發(fā)他反清復(fù)明的愛國主義情緒。亭中石柱有對聯(lián)三副。分別為:“餉食矢孤忠,苔蘚祗今余碧血;維舟留舊跡,山亭終古挹芳型。”“江亭舊勒端臨像;山月長明忠耿心!薄板蓙泶婀袍E;蕪蔞以后見斯亭。”使旅游者讀后頓生懷古悠悠之情。清乾隆十五年八月十四日夜,颶風(fēng)大作,進食亭傾倒。原屹立在山麓東側(cè)的頭帆、二帆石亦在這次狂風(fēng)中倒塌。至1967年“文革”時期,進食亭這座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古亭被炸毀。 站在待渡山上,還可以觀賞到陸豐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甲石吞潮”景觀。甲子港門內(nèi)外分布著港心石、峽石、小嶼石、莉石、疊石、鑼鼓石、亞媽礁、許公礁、大甘礁、雞屎礁、網(wǎng)尾礁、黃礁、赤礁、白礁、烏礁、東礁、金獅凹、旗石凹、太平凹、滴水凹、草嶼、羊牯嶼等奇礁怪石。故《陸豐縣志》云:“石立港口,應(yīng)六十甲子之?dāng)?shù),每當(dāng)潮水瀠洄,有若吞若吐之勝!鼻迩〕鮾蓮V運使朱介圭游覽后賦詩云:“粼粼潮際石,磊石可合支干。引勝羅青嶼,含虛漱碧湍。月光吹浪冷,星影漾波寒。不盡臨流興,持竿憶釣。” “登瀛”摩崖石刻,是待渡山又一處著名景觀!暗清倍䝼大字鐫刻在巨巖石壁上,呈篆隸書體結(jié)構(gòu),古樸端嚴,相傳是宋慶定十年丁丑科進士范良臣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所刻,歷經(jīng)779年風(fēng)雨侵蝕至今猶存,待渡山雖然地處海角,但歷來旅游者接踵而來,留下不少名人詩作和文章。如明代梁安、彭舉、盧鍛、胡美和清代張鳳鏘、沈展才、彭嘉恂、梁國任、張兆禧、張光棟等文人雅上、官宦的題詠。其中當(dāng)?shù)嘏e人張光棟《登待渡山》一詩,極其出色地描繪了古港風(fēng)光和游覽時的樂趣。
201302062582.jpg (360.93 KB, 下載次數(shù): 1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7-22 10:32 上傳
201302062580.jpg (255.13 KB, 下載次數(shù): 1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7-22 10:32 上傳
201302062568.jpg (297.89 KB, 下載次數(shù):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7-22 10:32 上傳
201302062563.jpg (234.36 KB, 下載次數(shù):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7-22 10:32 上傳
201302062562.jpg (300.01 KB, 下載次數(shù):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7-22 10:32 上傳
攝 劉漢文
該貼已經(jīng)同步到 劉漢文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