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千秋筆閱微堂 于 2013-7-19 23:25 編輯
很多海豐人并不知道華帝山的所在,這實在是不應該的.
名山總離不開名人, 正如大文豪蘇東坡視作為家的天柱山,沈括的雁蕩山,酈道元與武當山的情結, 與華帝山結下情緣的則是衛(wèi)千總模同,此人資料已無從考跡,只知道他和一座華帝古廟成了海豐陸人民的傳說,可傳說終歸是傳說, 華帝山的獨特魅力也并非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清風徐來,沁人心肺所能形容。在山頂放眼望去,如一俯能看盡梅隴平原的村落田園,錯落有致,梅隴水鄉(xiāng)的溪澗河渠,縱橫交錯。極目遠眺,則白云底下的南海波濤,舟帆片片;我們的一生走過的地方很多,面對著佳山佳水一時激動,總能感嘆,說一些過頭話是不奇怪的.
1.jpg (63.9 KB,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7-19 23:21 上傳
說實在話,我所爬過的名山并不多,可對于華帝山的記憶,則歸功于華帝山的泉水, 華帝山的泉水,當然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云游至此,見梅隴人杰地靈、民心良善,甚為贊嘆。但見鄉(xiāng)村中陰氣團團,知是疾病瘟疫為患。于是,令南海一龍頭靈龜臥此噴吐玉液,以助民眾防病驅瘟。泉澤百世黎庶,廣為流傳。民國初,有一文人路過此地,見狀甚喜,集唐句贊曰:“石巖引出遠泉甘,瀨齒花前酒半酣。”又相傳昔年梅隴有富紳臥病不起,夢見華光大帝指引他日飲山泉三碗,連飲七七四十九日,病可除。于是吩咐家人照辦,果然奏效。為報神恩,他將家中資金捐出裝修華帝廟。自此以后,山泉更加神化,三鄉(xiāng)六里的鄉(xiāng)民紛紛上山汲泉,肩挑手提,嶺自成蹊。華帝廟也因此香火不斷,善男信女紛至而來,廟后之山,人們管叫華帝山,原名反而湮沒了。
名山與宗教扯上關系的,在中國并不新鮮,中國人向來徘徊在佛道之間,經(jīng)歷過人生淪桑的人,難免或僧或道,請看,在中國大地上,選擇與一座山長居的文人還用少嗎?不少梅隴的老人一生游遍了名山大川后還是要把華帝山作為“終老之計”了。
2.jpg (104.24 KB, 下載次數(shù):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7-19 23:21 上傳
人生到底還是要” 歸來”,終山之山,長眠之處,把生命深處那種野樸的欲求克制住。而事實上,真正神往的生命狀態(tài)乃是:野性堪如此,潛山歸去來。
華帝山是呂洞賓云游處,為華帝山傳播道。宗教在此匯集,使華帝山一度擁有層層疊疊的殿宇樓閣,氣象非凡。對于梅隴的人民來說,佛道兩教往往是他們世界觀的主干或側翼,因此這座山很有可能成為他們漫長人生的精神皈依點。這種山水化了的宗教,理念化了的風物,最能使那批有悟性的文人暢意適懷。例如衛(wèi)千總模同就與此有關。
4.jpg (60.79 KB, 下載次數(shù):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7-19 23:21 上傳
但是在我看來,首要條件還是它的自然風景。如果風景不好,佛道寺院不會競相在這里筑建,出了再大的名人也不會叫人過多地留連。華帝主廟則是很好的證明.
一座封閉式四合院的古廟。背靠山崗坐東向西。清清的小溪流經(jīng)廟前,一座宋代石橋,叫匯津橋,古樸堅固,可從廟前直通鎮(zhèn)內。進入廟里,但見煙霧撩繞,香味撲鼻。古廟中東西向三間三進,南北兩廂各有廂房三間。中院兩側各有豎蛋圓形花崗巖石門,加之雕花窗核,樹木相映,頗有點蘇州園林之韻味。廟中座上書寫著諸如“祗緣德大千秋祠,自是名高百世師”一類的楹聯(lián)。把精華都集中在一處,自享自美。
5.jpg (47.81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7-19 23:22 上傳
論爬山,我還算是一個健者,我也曾想在山中尋找我的家,是將近還要更遙遠呢?
我認為,華帝山山之所以能給人一種居家感,一個比較現(xiàn)實的原因是它地處梅隴平原,四相鉤連,八方呼應,水陸交通暢達,雖幽深而無登高之苦,雖奇麗而無柴米之匾,總而言之,既寧靜又方便。
我似乎看到那匯津橋,底下的又無處歇腳的山路,在寂靜中蜿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