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幽壹 于 2013-5-13 09:12 編輯
陸豐一九四三 ——癸未大饑荒70周年祭
1943年(癸未年),陸豐縣(含現(xiàn)在的陸河縣)等粵東地區(qū)爆發(fā)了以旱災為導火索的特大饑荒,受災之嚴重,死亡人數(shù)之多,歷史罕見。據(jù)后來統(tǒng)計,當時陸豐全縣總人口50.52萬人,餓死11.71萬人,加上逃荒未回來(許多死在外地)的1.67萬人,總共餓死13.39萬人,占當時陸豐全縣總人口的26.6%。其中亡丁絕戶的有9269戶,散掉57個村莊。災情如斯嚴重,甚至連“慘烈”二字都不足以形容其慘。至今記述之,仍倍感膽寒心驚。
這場恒古未有的空前大災難,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首先當時正處于八年抗日戰(zhàn)爭的關鍵時期,海陸豐等粵東沿海地區(qū)受日寇占領或封鎖,物資匱乏。其次,1942年(壬午年)秋季,陸豐縣各處突然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蟲災”。這些害蟲晝伏夜出,到處啃食禾苗,多的每株禾苗竟有數(shù)十只,吃得苗枯葉槁,所到之處,幾成一片精光。少數(shù)存留的禾苗,等到揚花出穗之時,又遭七天臺風襲擊,狂風暴雨之下,幾無完稻。結果,等到是年秋收割稻谷時,水稻多屬白穗,未結谷子,邑內(nèi)農(nóng)人,普遍歉收。
次年(1943年,癸未年)春,陸豐等地又普遍遭受極其嚴重的春旱,長達數(shù)十日滴雨未降。而且,旱的時候剛好又是春耕時節(jié),所以使農(nóng)作物的種植深受影響。再加上本地的地主、奸商操縱糧食買賣,囤積居奇,致使米價一漲再漲,一天數(shù)價,高的時候,數(shù)十倍地漲。民眾為了活命,紛紛拿出家中值錢的東西乃至土地去換糧食。饑荒嚴重的時候,甚至出現(xiàn)一畝耕地換半升米的現(xiàn)象。當時的地方政府賑災不力,也是釀成此大災難的一大原因。可以說,是兵災、蟲災、風災、水災、旱災乃至人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這場空前大劫難。
結果,1943年(癸未年)正月還沒過完,民眾家中的大米、番薯等糧食就已經(jīng)吃完了,于是開始鬧饑荒。有些醒目的民眾,見機不妙,就拖家?guī)Э谔油L樂(五華)、江西、福建等地,先后北上避難的有十多萬人,其中有不少人死在逃難的路上。當時,粵贛當局曾合組“贛省救濟粵東移民委員會”,專門登記、收留入贛粵籍饑民,接續(xù)災民。
留在本地的民眾,大多勉強支撐。災民們開頭吃米糠(吃多了拉屎不出),接著是野菜樹葉。如猴頭、山蒼計、馬甲頭、赤結、番薯葉、番薯藤、黃麻葉、土伏苓(硬飯頭)、羊古樹葉、香蕉頭、馬莧菜、山芋葉、鹽霜柏、柿子葉、尖規(guī)菜、刺莧菜等。山上野外生的長的,只要是能填肚子的,都被弄來充饑。由此造成水腫病多發(fā),餓殍滿地。
大饑荒之下,有些家庭全家餓死,成為“絕戶”。許多村莊十室九空,餓死的人非常多。有些人頭天還去幫忙掩埋別人,次日自己也餓死了。不少人死了,家人無力埋葬或家人也已餓死,多由本地善堂(舊時的民間慈善機構)收葬。多的善堂,曾一日掩埋上百人。有的義冢,一座掩埋上萬人,人稱“萬人墳”。待到當年六月新米上市,有些餓得太久的人,又因為一下子吃太多,給撐死了。而且此時有不少民眾多患疴癥,水腫并發(fā),于是又死了不少人。由于此次饑荒造成的妻離子散,家庭破碎的,數(shù)不勝數(shù)。有的餓了賣兒女;有的賣妻子;為了飽肚而出賣肉體的也甚多,甚至還出現(xiàn)了“賣人肉”、“吃人肉”的人間慘劇。
筆者外婆(生于1931年)是一個童養(yǎng)媳,時年僅十二三歲。據(jù)她回憶,當時她帶著小叔子(我外公的弟弟)四處去討飯,后來這位堂外祖父餓死在討飯的路上。數(shù)十年后,外婆口述說,這位年僅八歲的堂外祖父,當時餓得皮包骨頭,渾身沒有半兩肉,嘴里老是喊餓。另據(jù)筆者表叔廖少紅講述,筆者奶奶的父親(外高祖父),也是在這一年鬧饑荒的時候餓死的。
當時,粵東地區(qū)乃至整個廣東省,不止陸豐一縣受災,周邊的海豐、惠來、普寧、潮陽、揭陽(含現(xiàn)在的揭東、揭西)等縣也受災嚴重。加上陸豐,上述這粵東六縣共餓死五十多萬人,其中陸豐是最為嚴重的之一。另臺山、恩平、蕉嶺等縣也受災嚴重。據(jù)資料顯示,當年廣東全省“受旱死于逃亡、饑荒的達300萬人,約占當時人口的10%”。如此慘狀,可以說是吾粵恒古未聞的大災難。
時至今日,盡管時間已經(jīng)過去整整70年了,但是老一輩陸豐(含陸河)人每念及此,或聽到“癸未”二字,仍為之色變,心有余悸,可見當年這場災荒之慘烈。今天,記述這段歷史,是為了不忘卻這段歷史。值此70周年之際,謹以此文,悼念死于1943年“癸未大饑荒”的所有亡魂。(QQ:33079930) 幽壹 2013年5月13日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