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描述: 作者:丘健生 編輯:筱秋 來源:汕尾日報 海豐縣梅隴鎮(zhèn)往北十里,丘東平故里馬福垅村東北角一里處,有個不太高的山岡,當(dāng)?shù)孛癖娊兴盁煻丈健。六十多年前的我,失學(xué)、牧牛、拾糞,舉目可見山岡上突兀著個墩子,像鄉(xiāng)紳帽上綴了顆頂珠。我從未爬上墩子去看過,聽人說,有些鄉(xiāng)鄰到這里來掘土挑回家去打灶。后來,煙墩漸漸消失,終于只存?zhèn)空名“煙墩山”罷了。
煙墩山上有個歷史遺物——烽火臺。古代打仗,常在煙墩點火使相鄰的烽火臺望知而一處連一處傳訊開去;使我軍得以援應(yīng)。關(guān)于這方面的典故也許以“烽火戲諸侯”為最,如今的烽火臺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只留下陳跡,令后人感嘆。
在煙墩山麓的大路 (南連梅隴鎮(zhèn),北通銀溪山鄉(xiāng))旁,豎立著閃閃發(fā)光的幾塊碑碣,約一個成人高、尺余寬,鐫有紀(jì)念某某先人功德之文。如今也已湮滅于歲月深處。當(dāng)年,自碑碣往北近百米處,其左邊榛莽中露現(xiàn)三二角低矮的殘垣;右旁那塊曠地上有座華佗廟,據(jù)說治病藥靈,附住個香工常年維護(hù),年節(jié)請來戲班表演,鄉(xiāng)人稱這里為“下鋪仔”。
既有“下鋪仔”,那么,有“上鋪仔”嗎?有。距此頗近——
再往北三幾十米,則見六、七間老舊瓦屋分落路側(cè),似個小市井。曾幾何時,這里的門面擺賣好些食物,如:油柑、鳥梨、鬆粿、扇糕、薄餅、匝頭糕、軟清糕、四味糖等等;時或還有炒粿條、煮扁食之類……上溯些年代,這里是個生意興隆的驛站。再看看其附近那叢莽濫棘掩映里一個個“破厝桶”便是佐證;聽說以前有“XX街”之稱,開設(shè)著打鐵、剃頭、洋雜、雜貨、客棧……諸種店業(yè)。“上鋪仔”連同那“下鋪仔”,統(tǒng)稱“石牌”或“龍銃空”。
石牌遠(yuǎn)離周邊城鎮(zhèn),踞多祝和海城都約有“三鋪外路”(三十多里)之遙;有條從西南山隅悠悠而來的古官道,經(jīng)惠州、多祝至此,與大路交匯后、穿過東面山埡谷地,接上一衢(今公路)逶迤北上……當(dāng)年的石牌街,可謂交通要沖。當(dāng)然,隨著時代變遷,科技進(jìn)展,煙墩難敵風(fēng)雨掃,驛道幾讓荒草埋!二戰(zhàn)期間,日軍來犯,就是沿這條官道(原公路已被當(dāng)局命毀,建國時才修復(fù))北往。文革時期石牌曾為“知青農(nóng)場”,大種“廣寧竹”,給知識青年們以“再教育”。那時我正“避難”老家,雖與石牌鄰近,然而無心前去一看。因我乃“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歲月如流水,終于活過來寫下這些文字,為熱心史研者穿針引線…… 唉,我少年不經(jīng)事,為凍餒野童,長大又離開家鄉(xiāng),流落異地,對石牌歷史知之不詳,缺乏深入的探究。然而,它卻給我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象,姑且將我所知的石牌“故事”,整理為歌謠《石牌鬆粿香》,作為結(jié)尾:
山原莽野悠官道,
道上石牌揚美名。
概為途經(jīng)天外客,
傳稱此驛鬆粿精。
香殊甘特強(qiáng)筋力,
一食如龍馳杳程。
輾轉(zhuǎn)浮言神化事,
虛傳濁水澄難清。
有卿騎馬前來考,
咂粿搖頭心底明。
轆轆饑腸誰揀食?
當(dāng)歡噬粿解饑情。
其間炊粿原無巧,
古道今蕪事漸冥。
世有知名成若此,
書言高祖也無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