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舞 獅 “煎甜粿、睇虎獅”,每當(dāng)春節(jié)來臨,舞獅是最受群眾歡迎的娛樂民俗,除夕凌晨子時開棚起鼓,待開門炮放畢,就可以進村參拜神廟、祠堂和到民宅拜年,迎祥獻瑞;及至元宵前“剎鼓”結(jié)束。以后逢廟會、慶典等喜慶日子亦可出獅活躍氣氛。獅班多在宮廟祠堂前的曠地上表演,觀眾圍成一圈觀看。傳統(tǒng)的舞獅除道具形狀不同和角色多寡不同外,其基本的舞蹈格式和次序是相同的。汕尾市舞獅計有: 舞獅猊,又稱舞金猊。其道具是用竹架、紙張扎成經(jīng)過彩繪的虎獅頭(重約8—10市斤),兼具虎、獅及貔貅等動物特征并加以夸張的藝術(shù)形象;加上連接色彩斑斕的棉布獅被及獅尾,全長一丈余。舞獅由兩人各執(zhí)獅頭和獅尾動作協(xié)調(diào)地起舞,并有大頭和尚(頭戴面具,身穿長袍皂服)、紫微仙童配合演出,有的獅班還增加美翠娘等角色。獅班約由40至100多人組成。凡獅班必隸屬于當(dāng)?shù)厝^。過去海陸豐城鄉(xiāng)遍布拳館,每年秋收后組織排練,聘請名拳師授武。表演時,先行“獅詩”,作出參神、打四門等動作。獅舞情節(jié)是:開場時,獅猊威風(fēng)凜凜、四方張狂。紫微仙童為收服它,在大頭和尚的指引下,與之展開生死博斗。仙童身穿八卦法衣,頭戴如意冠,背佩寶劍,左手執(zhí)仙拂,右手揮舞五彩球,以機智敏捷的身姿,將張牙舞爪的獅猊戲弄得聲嘶力竭,無計可施。喜得在旁觀戰(zhàn)助陣的大頭和尚歡欣跳躍,搖拍葵扇,鼓掌稱許。突然,獅猊張開血盆大口將仙童吞進肚里,大頭和尚不知是計,急得他抓腮搔頭捶胸頓足,悲痛欲絕。獅猊自認為吞了仙童取得了勝利,也表現(xiàn)了假寐、梳理毛發(fā)等滿足神態(tài)和動作。不久才感到腹痛難忍,就地翻滾,精疲力盡。仙童趁獅猊哀嚎時躍出獅口,縱躍獅背,制服了神獸。此時,舞獅進入高潮,鑼鼓鈸音調(diào)激越,氣氛熱烈。嗩吶手吹起歡快的“三寶賢”凱捷曲。自此獅猊改邪歸正,被民間視為吉祥物。整個舞蹈場面情態(tài)逼真,惟妙惟肖。舞獅畢表演拳術(shù)。除年初一外,均要表演“盤五彩”。 舞麒麟。其道具是頭蓋骨正中央有一個向前的金黃色彎角,角頂縛有紅色的布球,兩條紅綢帶往兩側(cè)耳后下垂。呈獨角頭、龍身、羊蹄、牛尾造型。麒麟被、尾與“虎獅”相似,長約一丈五尺,或八尺。由兩人各執(zhí)麒麟頭和尾合作表演參神、打四門、咬虱、瞌睡、騰躍、翻滾等神態(tài)和動作。旁邊嗩吶、鑼鼓鈸演奏《山坡羊》等樂曲。舞畢,各拳師出列,表演月朗拳、羅山拳、甲子拳、吞吐拳等各派系的武術(shù)。坐館師傅“煞拳尾”后,開始表演精彩激烈的“盤五彩”。即拳對打(盤拳)、刀對打(盤刀)、棍對打(盤棍)、尖串對打(盤尖串)、鐵尺(或刀)對藤牌(盤藤牌)等5種武術(shù)套路以及空手對雙刀(或尖串)等對打。在激越亢奮的嗩吶、鑼鼓聲中,對打雙方鐵器的碰擊聲、喊殺聲和嗚嗚吹響的海螺聲,使觀眾仿佛看到古戰(zhàn)場的鏖戰(zhàn)情景,場面熱烈緊張,氣氛活躍。汕尾市較著名的舞麒麟有海豐縣城馬厝鋪獅班,其表演的雙麒麟舞屢獲全國、省市民俗表演賽金獎。但陸豐南塘的獨角麒麟舞與眾不同饒有特色。增加了大頭和尚、美翠娘、仙童、雙猴等角色和進行嘻戲、跳桌、穿火圈、穿刀圍、高臺手翻落地等帶雜技性的表演情節(jié)。 舞感仔獅,又稱舞蓋仔獅。流行于陸河等客家山區(qū),與盛行沿海地區(qū)的獅猊的制作特點不同。其獅面較平,鼻子凹蹋,嘴巴不能開合,因此又稱為合嘴獅。雖其貌不揚,但在獅班中地位最高,其它獅隊與之相遇時,須向感仔獅行參拜大禮,繞側(cè)而過。感仔獅的舞獅動作和情節(jié)與舞獅猊相似。 舞五福獅,俗稱舞猴仔獅,流行于后門、梅隴、聯(lián)安等地。五福獅頭、猴頭、“精紹和”、“戇紹和”(人頭像)的制作,首先用粘性泥土塑成模型,在其表面用韌性極強的冰秋紙糊裱彩繪,最后在其表面在涂上一層光油,既锃亮發(fā)光又可避水。獅頭沒有角,短胡須,細耳朵,額中間有個“王”字;眼睛不但可以活動,且會發(fā)光(用燈炮和電池等安裝);獅嘴的上下唇用木板做成,可以隨時張開,發(fā)出“啪啪”的聲響;表演時,五個角色配合默契體現(xiàn)出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共處,且有很多生動活潑的技巧動作。特別是其中與眾不同的“飛越高桌”的表演,非常吸引觀眾。表演者要一下子騰空越過一張高一米半、寬二米的高桌。還要在桌邊架上尖串和刀,尖刃向上,高出桌面尺余,表演者越過時不能碰到刀刃。技藝高的表演者,在越過尖刃之后,在高桌上倒立前行,然后騰空落地。五福獅以梅隴金盤圍村較有名,不但在本市表演,還經(jīng)常赴惠陽、東莞、梅州等地演出,聲名遠播,長盛不衰。 舞節(jié)腳獅。是踩高蹺與舞獅相結(jié)合的一種難度極大的舞蹈,舞獅頭和舞獅尾的表演者均要腳踩兩根一米多高的高蹺邊走邊舞。尤其不易的舉獅頭者要舞動10斤重的獅頭。前邊引路的大頭和尚和仙童也同樣踩著高蹺搖著葵扇,揮舞銅鈴戲弄著獅猊表演。這種獅舞僅流行在陸河山區(qū)。 舞麒麟獅象。即麒麟、獅猊、象的綜合舞演,僅流行于公平山區(qū)。表演時各需兩人執(zhí)舞頭尾,再加上大頭和尚、美翠娘、仙童一共9個角色。1908年興起于公平鎮(zhèn)西北社合興館。 此外,尚有舞五色獅、龍頭獅、金獅、大獅等,但道具、角色和表演方式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