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 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資料圖
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所有地區(qū)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將開始使用教育部統(tǒng)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又稱“部編本”教材)。
“部編本”語文教材一直備受人們關注。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曾對此產生誤解和質疑,認為這將是對既有語文教材的顛覆。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在8月28日教育部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這次“部編本”語文教材的面世不應該理解為對既有語文教材的顛覆。
溫儒敏在回答澎湃新聞提問時否認了網傳的魯迅作品“大撤退”的說法。他說這次“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選入了兩篇魯迅的作品,初中選了7篇。此外語(課程)文教材收錄了大量革命傳統(tǒng)經典篇目,小學約40篇,初中30多篇;注重汲取人類優(yōu)秀思想文化精華,選取來自不同國家的名家名篇,小學、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的外國作品約占總篇數的10%。
“部編本”語文教材傳統(tǒng)文化內容有所增加,小學語文古詩文有129篇,古詩文選篇總體占比30%左右,選篇數量有增加,初中也略有增加。他還表示此次教材適度降低了漢語拼音教學的難度。
今秋開始,面對“部編本”語文教材,教師應該怎么教?學生應該怎么學?教材還有哪些變化?溫儒敏說以往語文教學比較偏重精讀,扣得很死,雖然有用,但這是很不夠的。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等,以往教材與教學都較少關注,結果是多數學生只會精讀,只會考試,而閱讀速度很慢,也不曉得運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部編本”教材在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上增加了一些分量。
他也呼吁不一定所有書都“不動筆墨不讀書”。可以要求孩子“有些書是應該做筆記的,但是很多情況下,要給他們自由閱讀的空間,也可以讀些閑書,這樣才能培養(yǎng)興趣!
背誦內容沒有明顯增加,要激發(fā)閱讀興趣
澎湃新聞:“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有沒有增加需要背誦的內容?
溫儒敏:需要背誦的內容還是占相當比例的,但是沒有明顯的增加。
澎湃新聞:小學生應當怎樣平衡理解和背誦之間的關系?
溫儒敏:小學生應該多讀,多背誦,體會韻律、節(jié)奏還有漢語之美。至于能理解多少思想內涵和情感,要根據孩子的理解程度,不要強求。
比如朗誦一首王維的山水詩,讓孩子安靜下來來體會一下靜謐之美就不錯了,不一定非要往 “熱愛大自然”上扣,孩子也很難理解所謂天人合一。學習古詩詞主要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有些“道理”不用說太多,以后他們會慢慢理解。
澎湃新聞:小學生的背誦負擔會不會依然很重?
溫儒敏:不會,小學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所謂“負擔重”也不一定是量的問題,如果孩子對讀書做作業(yè)有興趣,他會完成得很好,很快,自己還會找書看,如果沒有興趣,給他很少的作業(yè)他也會拖拖拉拉的。
澎湃新聞:小學教師教學上需要多注意什么?
溫儒敏:讓學生多誦讀,多吟誦。激發(fā)孩子們的想象力,讓孩子們放開去想象,不要把課文分析搞得那么瑣碎、程式化。
有的老師講古詩,就總是“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這固然很有程序,但老是這一套,把一首詩“摳”得太細,學生會膩味,還是要多誦讀,讓自己去想象和體味詩情。
還有就是別過度依賴多媒體。比李白的“窗前明月光”一詩,很直白易懂,低年級學生也能想象詩歌的意思,就讓多讀幾遍,鼓勵各自發(fā)揮自己的感覺與想象好了,有些教師非得用多媒體,又是畫面,又是音樂,弄得五光十色,反而沖淡了對詩歌語言的那種特有的感覺。
不要老是讓孩子分析作品主題思想和作者思想情感之類的。小孩有小孩的理解方式,讓他們去想象,不要有太多附加的東西。
澎湃新聞:小學課本里為何要增加 “和大人一起讀”欄目?
溫儒敏:剛上小學的孩子還不認字,用親子閱讀的方法來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和讀書的興趣,是個好辦法。幼兒園也聽過很多故事了,但現在是和大人一起來“讀故事”,那是書中的故事,會別有一種樂趣。要想辦法引起孩子們對書的興趣,只要有興趣,喜歡讀書,就能學好語文。
“和大人一起讀”也可能帶動家庭閱讀,家庭如果不讀書,整天看手機電視,你怎么讓孩子喜歡讀書?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交給學校,更不能交給輔導班,第一位是家長,需要家長以身作則。如果家庭教育不配合,就沒有什么辦法讓孩子學好。
澎湃新聞:在讀書方面還有什么建議給小學生的家長?
溫儒敏:有些觀念要改一改,多從孩子認知心理方面考慮。比如 “不動筆墨不看書”這句話,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要求,但不能凡是讀書都要“動筆墨”。那不切實際。很多情況下,要給他們自由閱讀的空間,這樣才能培養(yǎng)興趣。
閱讀可以記寫些筆記,但不要強求,更不是處處都要想著如何提高作文水平,那樣太“煞風景”了,哪里還有閱讀的興味?
不要為難孩子,要激發(fā)孩子讀書的興趣。只要有興趣,一切都好辦。
教會學生多種閱讀方法
澎湃新聞:您說新教材注意區(qū)分課型,是什么意思?
溫儒敏: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幾乎都分精讀和略讀兩類課型。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讀作為重點多講一點,略讀就少講一點,差別就是時間的多少。
其實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的區(qū)分,是有講究的。精讀課主要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給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fā)讀書的興味;而略讀課呢,主要不是老師講,而是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
澎湃新聞:“部編本”語文教材在區(qū)分精讀略讀方面有什么改善?
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有意識改變之前課型不分的狀況,加大了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的區(qū)分度。
初中教材改“精讀”為“教讀”,“略讀”為“自讀”。教讀課設計比較豐富,有單元導語,預習,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課外閱讀延伸,建構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澎湃新聞: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如何注意?
溫儒敏:教讀課老師講為主,自讀課就讓學生自主閱讀。教讀課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應當根據課文內容、文體以及單元要求的教學目標,來設計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課的特點和重點。
自讀課要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新教材對不同文體課文的教學,也有不同的課型提示,這些提示或者在預習與導讀中,在思考題中,或者在教師用書中,老師們可以參照實行。
澎湃新聞:“部編本”教材在閱讀方面還注重了什么?
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
以往語文教學比較偏重精讀,摳得很死,雖然有用,但這是很不夠的。比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等,以往教材與教學都較少關注,結果是多數學生只會精讀,只會考試,而閱讀速度很慢,也不曉得運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安烤幈尽苯滩脑诙喾N閱讀方法的教學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
希望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格外注意閱讀方法問題,重視閱讀速度的教學。
澎湃新聞:您說新教材還教“跳讀”和“猜讀”。這倒是挺有意思的。
溫儒敏:“猜讀”就是碰到不怎么懂的詞句,根據上下文語境去“猜”,大致理解,就往下讀,不停留。 “跳讀”就是跳過與閱讀目的無關,或者不太感興趣的內容,盡快往下讀。這些方法對于讀書都是很實用的,不一定全都要精讀。沒有“猜讀”“跳讀”,就很難激起讀書興趣。
我這些年是提倡讓中小學生“海量閱讀”的,那么就要打破凡是閱讀就陷于精讀的困局,要讓學生懂得有些書是必須精讀的,但也有很多書無需精讀,可以瀏覽快讀。要鼓勵學生在精讀的基礎上,拓展閱讀面,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甚至某些情況下(比如讀一些比較“深”的書)也可以 “不求甚解”地讀,這樣才有閱讀“面”,也才有讀書的興趣。
教材編寫對原作改動非常慎重
澎湃新聞:社會上常有人批評教材編者改作品,這怎么看?能否介紹一下原著改動的事情?
溫儒敏:教材選用課文,特別是小學語文課文,有些的確經過修改,主要是詞句或者極個別不適合內容的修改。過去葉圣陶主編中小學教材,也是要做某些修改的。
這次“部編本”的編寫,對某些課文同樣也是做了改動的。凡是改動過的,都在注解中說明。對某些原作做少量必要的改動,并非顯示編者“高明”,主要是為了適合教學的需要,另外,對原作某些顯然不規(guī)范的詞句,也會改動。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課文,為了認字的安排,改動是常有的。
但是教材編寫對原作的改動非常慎重,會反復斟酌,并不存在亂改的“習慣”。凡是原作者還健在的,都經過作者的同意,有的還會請作者自己動手來改。而經典作品一般是不作改動的。
澎湃新聞:《愛迪生救媽媽》這篇課文被很多網友說是“杜撰”出來的“假課文”,請問您怎么看待?
溫儒敏:最近網上又翻出人教版《愛迪生救媽媽》這篇課文,說這“杜撰”出來的“假課文”,很多家長以為教材編寫太兒戲了。這篇課文是小故事,屬于文學作品,而非傳記或者歷史記敘。文學作品是可以在現實的基礎上想象加工的。
孔子、諸葛亮、曹操等許多偉人的故事,也不一定就是真實的歷史,總不能說就是“杜撰”出來的“假作品”。當然,選入的有些課文,如果其選材來源于某個歷史事件,那么是不應當出現知識性錯誤的,編者對此會格外小心。
總之,教材不只是美文的匯集,選文需要考量教學點的設置、學段的教學目標、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文學價值、人文價值等多個方面要求,還要考慮社會接受的情況,要在眾多維度中平衡、尋找到一篇比較合適的課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澎湃新聞)
歡迎光臨 汕尾市民網 (http://www.xproject.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