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地形背山面海,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和東南部是丘陵地帶。中部和南部濱海地區(qū)是河流沖積而成的塊狀平原。北部和西北部的蓮花山脈主峰海拔1337.3米,列峰如蓮,其山勢微抑而起,為蓮花峰,北部和西北部是層巒重疊的山嶺!吧彿瀵B翠”一景就因峰似蓮花,林木滴翠而得名。是粵東第一高山,也是黃江、龍津河、大液河、赤石河的發(fā)源地,這里植被完好,林木資源豐富,1995年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
自古以來,蓮花山就吸引很多文人墨客來這里隱居。據(jù)史料記載,宋朝的時候就有安昌期、白玉蟾兩位名人來到這里,相傳就是在這里羽化成仙,成為道教的真人。
蓮花總能讓人想到佛教,從明朝開始,蓮花山脈各靈氣所歸處,陸續(xù)建立起許多庵寺。
在蓮花山眾中的寺廟中,蓮鳴寺的由來很有傳奇色彩,為這座寺廟遍布粵東名山,添色不少。
蓮花山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識之士看到了其中的開發(fā)價值,現(xiàn)在,這里蓊郁的青山、眾多的寺廟、嵯峨的怪石、飛流的瀑布得到有效開發(fā),吸引了海內(nèi)外絡(luò)繹不絕的游客。
歷代《蓮峰疊翠》詩曰:
芙蕖峰上景偏幽,雨過風光翠欲流。
正似匡廬招李白,萬松深處碧云秋。(吳高)
十里山環(huán)秀,芙蓉露一峰。
霽煙流岸水,靄氣入高墉。
滴幕光湛擷,浮云碧欲镕。
石堂瓢可解,高掛一云筇。 (黃易)蓮花峰上影參差,動把靈巖疊秀姿。
山嶺半腰眉黛里,采藥枉自說西施。(徐旭旦)
翠痕九疊到于今,依舊風光不減神。霞映芙蓉擎碧宇,年年秀氣毓靈均。(葉良方)
蓮峰疊翠
蓮花山雞嗚寺
【銀瓶飛瀑】
銀瓶飛瀑銀瓶山是蓮花山脈的向南延伸,位于蓮花峰之后,四時產(chǎn)茶,瀑布懸練,峭峙千仞,其頂絕銳,猶如建瓶,其景頗為壯觀。
清康熙初年,明崇禎巳卯科舉人、知名學(xué)者黃德燝常來金竹寺游覽,飲甘泉清洌醒神,寫下“第一泉”及《銀瓶飛瀑》詩。
歷代《銀瓶飛瀑》詩曰:
層巒月夕殷輕雷, 一派銀河接上臺。
海國年年春澤沛, 作霖應(yīng)爾是仙才。(黃徳燝)
半壁飛流影, 層崖一練青。
泉寒嶔石骨, 液冷瀉銀瓶。
噴霧牽江濕, 湔云出海渟。
幾灣龍瀚急, 遙見水簾屏。 (黃易)傾天銀瀑響龍吟,石壁飛湍寒氣深。
遙望晴虹林雨后,悠然嶺上喜開心。(葉良方)
芙蓉削掌五云高,大壑鳴秋送野飚。
天際蜿蜒飛素練,空中澎湃瀉銀濤。
螭翻玉澗千絲亂,馬曳吳門一瞬逃。
自是源通槎漢遠,功深澤物不云老。(黃道圭)
銀瓶飛瀑(乾隆版)
蓮峰疊翠(乾隆版)
銀瓶飛瀑
仙人洞
【龍津漁唱】
龍津河位于海城的東部,當?shù)睾芏嗳硕剂晳T稱龍津河為母親河。
海豐地勢由于北高南低,河流均由北向南流注入海,海城東部的龍津河,發(fā)源于銀瓶山,流至小金籠山(鹿境)合赤岸河大小液河之水匯為三江。龍津河過去水清且深,魚多蝦眾,因而漁船穿梭網(wǎng)捕,時可聞漁唱水歌,尤其是在傍晚的時候,很多漁民都喜歡在龍津河上邊打漁邊唱歌,以表達自已豐收的喜悅心情,再加上兩岸有很多附和的人,加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一幅很美麗的圖畫,故曰“龍津漁唱”又稱“龍津晚唱”。龍津河上有一龍津石橋,始建于明代天順七年(1463年),全長80米,它不僅為龍津河增色添彩,還為賞聽漁歌和觀覽水景者添置了好去處。
很多的海豐文人,對龍津河和河上的美景,傾注了詩情畫意,賦予詩歌以記之。在運輸并不發(fā)達、運輸渠道相對單一的古代,河不僅為一個城市增色,更是內(nèi)陸城市必不可缺少的載體。
歷代《龍津晚唱》詩曰:
曲曲清溪繞屋斜,數(shù)聲欸乃起汀沙。
夜深月白知何處?余韻風飄出蓼花。(吳高)
石織橋津砥柱流,神龍恍惚臥江洲。
三更夜靜漁歌鬧,盡是蘆花聲里秋。(鄭名先)
勝地人繁陸處余,石梁深徑盡浮居。
晝無徭役歌隨枻,夕有清杯韻滿渠。
春夏多風龍化急,東南叫月鶴歸紆。
亦知檻外皆湖海,欲學(xué)陳登恐不如?(洪首辟)
龍津漁唱
龍津漁唱(乾隆版)
【麗江月色】
在龍津河下游,環(huán)繞鹿境山出大海彎彎曲曲的河段,稱麗江。麗江江面較寬,水清、波微,皓月當空之際,朗月印江心,波光瀲滟,景色明媚,令人陶醉,引人遐思,富有詩情畫意,故稱之為“麗江月色”。
每當月圓之夜,站在鹿境山嶺可看到麗江月色之佳景,尤其是秋高氣爽的晚上,碧空無云,皎潔明月,將清輝傾灑下來,給微波不興的江面上涂了一層光明、淡雅、 柔和的月色。岸邊的翠竹綠林都輪廓清晰地倒映在麗江上。微風拂過,水面上會搖曳出層層閃亮的波光,美不勝收。據(jù)載:南宋末代 皇帝端宗兵敗之后,曾率兵船從陸豐甲子港出發(fā),順東溪往西,爾后到達西溪麗江埔。將士們?yōu)辂惤律宰,從而激發(fā)出他們收服破碎河山的豪情壯志。以前,清澈的麗江水是半咸半淡的,外面的海水從麗江口溯流倒灌,進行滲透,枯水季節(jié)的影響范圍更大。因此,麗江就能夠蘊育滋生出豐富的浮游生物和有機物質(zhì),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恰好是蠔蚌繁殖成長的理想場地。月光如流水一般舒緩地瀉在麗江上,旋即折入水中,照徹江底密密叢叢的貝殼蠔蚌上,使得一些銜珠的老蠔貝,更見璀燦耀眼。與此同時,江底的光芒紛紛返身折射,透出江面。頃刻間,粼粼浪花跳躍著,浮光躍金,好像萬千螢蟲在閃爍流動,與碧天上的星光月色遙相輝映,確實是美不暇接。麗江月色曾經(jīng)使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留連忘返,浮想聯(lián)翩。其中明崇禎十二年己卯科舉人黃德燝、清康熙二十二年海豐知縣姚德基、康熙五十五年海豐知縣徐旭旦、當代詩人葉良方等,都留下贊美的詩篇。
歷代《麗江月色》詩曰:
橫披素練水晶鄉(xiāng),萬戶蟾光桂蕊香。
何處蘭舟吹短笛,孺歌月下詠滄浪。(黃徳燝)
蕭疏暮靄垂零露,清質(zhì)臨流樹影低。
共聽風篁聲寂寂,還憐江夜色凄凄。
長空眾宿皆為掩,極目飛鳥未定棲。
此夕扁舟乘興好,也應(yīng)絕勝棹剡溪。(姚德基)玉蟾此夜映波間,萬里無塵水自閑。
樓外不知人耐坐,一聲秋笛過晚山。(徐旭旦)
遠望蠔鄉(xiāng)百里霜,江天一色月懸雙。
槳聲搖出心靈外,夜野微茫物我忘。(葉良方)
金龍橫臥壯蠔鄉(xiāng),水映蟾華影浸雙。
旋槳撥波鱗閃閃,渺然舟去滿江霜。(蔡惠進)
【注釋】金龍: 指海豐縣附城鹿境小金龍山(大金龍山在現(xiàn)馬宮鎮(zhèn)西北側(cè))。蠔鄉(xiāng): 指龍津河下游之鹿境鄉(xiāng)(以前麗江蠔因其肥嫩鮮甜而遐邇聞名,故有蠔鄉(xiāng)之稱)。蟾華: 指月亮。旋槳: 指機動小船。渺然舟去: 指茫茫江水、孤船遠去。霜: 指月光皎潔、幽靜清雅。
【簡析】金龍山座落在麗江、黃江之中間,俗稱”二水夾一龍”。站在金龍山上,晚風清爽,那蜿蜒環(huán)繞的河水及幽美的景色收盡眼底。一輪皓月冉冉升起,月影入江面,兩月映照,水月相溶,天水合一。銀光似練,微波閃耀,偶有小舟駛過,忽見魚兒跳躍其間。港灣交錯,船去波平,月色如霜,靜穆幽雅,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縱有萬種情懷,總覺心平如鏡。思索境諧,景觀幻化,仿佛忘記自身處置;有超然物外乘風遨游之態(tài)。
麗江月色(東溪)
麗江月色(乾隆古圖)
麗江月色(西溪)
麗江月色(南溪)
【萬壽曉鐘】
萬壽寺,又名萬壽禪寺、萬壽禪院,全稱“祝圣萬壽護國禪寺”,原址在海豐縣城西部,(原寺址明嘉靖《縣志》記之為“舊寺場”,俗稱庵地湖,今海豐縣中醫(yī)院所處,后改建于縣城朝龍門縣總工會舊址)。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改建于縣城北側(cè)。明末清初,原戶部郎中黃守謙不愿降清,其府第被充作逆產(chǎn)。清順治年間,把黃府北側(cè)改建為萬壽寺。當年鑄造一生鐵鐘,重200余公斤,上面鑄有“風調(diào)雨順”、“阿彌陀佛”、 “囗囗鑄造”等銘文。僧門祀佛,暮鼓晨鐘,此鐘每天清晨調(diào)敲響,其聲響亮,遙聞十里,稱頌為“萬壽曉鐘”。
宋代時天下名山勝水始設(shè)“八景”。 之后,海豐亦因人文昌盛而有“八景”之設(shè),萬壽寺以“古寺晨鐘”而與“蓮峰疊翠”、“麗江月色”等齊名,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更名“萬壽曉鐘”。清晨的古寺,其鐘聲穿云破曉,禪師擊鐘隨唱偈語,計擊三遍鳴鐘108響,梵韻悠揚,以祈祝國泰民安、萬物禎祥,成為人們樂道喜聞的名勝,歷代名人騷客留下無數(shù)詩篇。歷代《萬壽曉鐘》詩曰:
古剎開元日,清鐘送夜闌。
星高海署白,露咽曉聲寒。
渡水龍眠破,飛林鳥夢殘。
豐郊猶聽此,忍冷道心寬。(黃易)
綺陌雞鳴更漏稀,蕭蕭古寺?lián)赧L魚。
華鐘聲辟千巖曉,禪室香浮萬賴微。
頓令塵中消俗思,如聞云外發(fā)清機。
蒲牢吼罷霜空下,際此捫心悟昨非。(姚德基)嶤古剎起晨鐘,度柳穿花散曉風。
百八聲才止歇,幾人猶在夢魂中。(吳高)
玉宇清騰百尺陰,曉鐘猶自送遺音。
晨聲犬吠春云洞,咒缽龍蟠夜月林。
城柝漫隨花雨寂,書聲仍傍貝多沉。
當年萬壽興觴祝,此際空余半樹森。(彭賡皇)
生鐵鐘
萬壽寺遺址(改建城北)
萬壽寺遺址(原址城西)
萬壽曉鐘(乾隆版)
【鳳河晚渡】
鳳河渡是惠、潮官道的必經(jīng)路口,為官辦渡,由官府出錢造船,雇用渡夫,宿于渡口,使過往行人早晚有渡,且免交渡費,故稱“鳳河義渡”。清代咸豐元年歲次辛亥(1851年)孟秋,豎一石碑于海豐縣赤石鎮(zhèn)深涌村鳳河渡口,上刻“鳳河義渡”四字,并附刻“貴客往來不用給錢”。此處河面寬闊,西側(cè)山坡上蔥松翠綠,沿河竹影倒懸水中,每當夕陽西下,彩霞相映,山光水色綺秀清麗,亦稱“鳳河晚渡”。
古人把鳳河晚渡列為海豐八景之一,可謂是目光獨具。當夕陽西下,彩霞相映時,山光水色,綺秀清麗,一葉木船,在鳳河上來回運載往來的旅客。跋山涉水的旅客,已是滿臉倦意,“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彼监l(xiāng)情緒濃濃。當坐上渡船的時候不禁眼前一亮,旅途的疲倦在黃昏的山水里無疑找到了一個熨貼的棲息地,寄存一會兒。
此時此刻,旅客木槳的乃依聲、船槳劃水聲、暮歸的腳步聲、鳥兒歸巢的歡叫聲,在清幽的群山中回蕩,聲聲入耳。夕陽的色彩,翠竹的色彩,流水的色彩,遠山的色彩,在黃昏里調(diào)出了高出原色之外的色調(diào),怡情逸趣。
河邊兩邊密密匝匝的竹林,黃昏就成了鳥的天堂,白鷺在此盤旋,黃鸝在此晚唱,為黃昏的鳳河增添了動感的畫面。
當夕陽在河面上投入最后一縷光線時,鳳河上的漁燈開始點燃。漁燈在江水中閃爍,墨綠色的河面有了另一番的意境。歷代文人也以詩歌贊頌鳳河晚渡。
歷代《鳳河晚渡》詩曰:
見說河?xùn)|有鳳山,問津人在夕陽灣。
江鷗不管行驂速,故傍漁磯作意閑。(黃德燝)
長天一色泛中流,載得歸蓑月滿舟。
此日鳳河留古渡,煙波依舊漢時秋。(徐旭旦)
長河韜映接橫塘,舟子招招趁夕陽。
蘆荻洲前花欲舞,溫泉嶺下燕歸忙。
輕橈逐浪催行色,野渡乘風納晚涼。
聽說楊桃剛十里,遙聞僧舍焙茶香。(姚德基)
鳳河鷺影幾春秋,古渡丹碑霞照留。
欸乃舟流聲已遠,空懸罾網(wǎng)水悠悠。(葉良方)
赤石鎮(zhèn)鳳河
鳳河晚渡
【長沙夜雨】
沙,古稱于城區(qū)馬宮鎮(zhèn)長沙村海岸長長的沙灘處。長沙猶如半島突伸海中,與海豐縣梅隴鎮(zhèn)的梅尖村隔一小海峽相望。長沙三面臨海,海灘盡是微沙,夜里風卷微沙,揚起的微沙繼又紛紛落下于屋頂、船蓬和焦葉等,令人誤認為雨聲,大有“月明午夜生虛籟,誤聽風聲是雨聲”的意境,別有一番詩情畫意,故稱“長沙夜雨”。
據(jù)《長沙村志》載: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長沙村建居時,有一位奇異老人,銀須冉冉,童顏鶴發(fā),仙風飄逸。日間不知寄居何處,夜間則獨坐灘頭,閉目打坐,不言不語。沒有人知道老人姓甚名誰,來自何方。每當夜里下起雨的時候,村民便想起獨坐灘頭的老人,想請他進屋避雨,而每每此時,老人卻全無蹤影。長沙夜雨“人無影”、“雨無蹤”的傳說便一代代傳下來。
其實這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舊時的長沙村海灘寬闊,滿是微沙,夜里陣風吹來,揚起微沙落在屋頂、船蓬和樹梢上,淅淅聲響,讓人誤以為是雨聲。歷代詩人寫下的《長沙夜雨》的詩,巧妙地寫出了夜雨的成因和情趣。 盡管白云蒼狗,滄海桑田,可長沙夜雨的傳說卻一代代地傳下來。
歷代《長沙夜雨》詩曰:
江面初生一縷陰,霏霏盡作老龍吟。
飄來遠嶼歸帆濕,惟向蘆花伴宿禽。(黃徳燝)
不見流輝悵遠天,平沙夜雨雨潺湲。
神山忽暗鮫人室,漁火微明疍子船。
別墅空蒙迷遠樹,清溪黯淡散輕煙。
暮云橫起層巖外,一顧蒼茫一惘然。(姚德基)
海雨昏黃忽起風,霏霏長夜亂敲蓬。
淺灘鷗鳥眠難穩(wěn),孤島漁人夢未終。
影映流光疑電閃,聲聞淅瀝出林叢。
曉來不見郊原濕,知是沙飛作雨同。(鐘維嘉)
長沙夜雨
馬宮長沙村
【海門潮聲】
鲘門鎮(zhèn)一名海門,海濱多是巖岸,岸邊多礁石,故潮汐涌來,拍擊巖岸與礁石,大有“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詩意,其潮聲雄亮偉渾,煞有氣勢,故有“海門潮聲”之稱。
今人對“海門潮聲”究竟出自何地莫衷一是,有說大德港,有說長沙口,但大多數(shù)的人認為應(yīng)是鲘門鎮(zhèn)的海門之地,這里海濱沿岸密布礁巖,每當漲潮,潮聲宏亮,氣勢磅礴,拍擊岸礁,浪濺花飛,令人嘆為觀止。歷代《海門潮聲》詩曰:
極目滄溟浸遠天;鼉音隱隱渡斜川。
移情我亦成連者,一奏和風漲紫煙。(黃徳燝)
向錢塘江上過,廣陵八月信如何?
雪浪排空擁,變化魚龍激越多。(于容城)
健騎奔馳萬木摧,老龍鱗甲豈輕回?
分明記得來時景,仿佛空山一響雷。(徐旭旦)
奔騰激沸響天雷,飛浪拍崖起欲回。
千載海門潮尚壯,一聲未落一聲催。(葉良方)
臨海南山氣勢雄,靈巖任教浪濤沖。
吼疑水族鏖戰(zhàn)急,響似春雷烈震空。
起伏重重翻積雪,旋吥颯颯函飛鴻。注:
幽沉洋溢隨時變,天籟無窮滿耳中。(鐘維嘉)
注:吥字,口旁換為氵字旁。
鲘門鎮(zhèn)海門
海門潮聲
海門潮聲(乾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