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民網(wǎng)
標題:
人文薈萃大云嶺
[打印本頁]
作者:
★瘋♂少爺ㄟ
時間:
2012-8-14 14:15
標題:
人文薈萃大云嶺
信息描述:
作者:梁水良 劉世勇編輯:筱秋
位于歷史文化名城海豐縣城西北部的大云嶺山,是一處風(fēng)光綺麗的神奇之地。這里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出的四謀谷“八大奇景”;有靈氣所產(chǎn)的釣月磯、麒麟石、八綺洞、太陽山、月亮山、鯉魚山等天然風(fēng)光。
這里文物薈萃:有南宋景炎三年,宋丞相文天祥兵敗五坡嶺,被執(zhí)之地的相公洞;有傳說北宋大將楊文廣平南時,龍華公主(水龜精)居住的長春洞;有建于清康熙甲子年的文昌帝墓。等等。
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大云嶺山已成為當?shù)厝嗣袢罕娦蓍e娛樂、強身健體、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1、四謀谷與蔡鶴舉的詩
《海豐縣志•乾隆志》續(xù)志上卷:四謀谷,從天然洞過一峰,入谷頗寬,經(jīng)數(shù)轉(zhuǎn)而始抵洞腹,幽深宏敞,別出凡溪,靜坐其間,真有目謀、耳謀、心謀、神謀之致。谷中有希夷巖。
四謀谷俗稱水流槽,位于大云嶺主峰西側(cè)。
據(jù)傳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一位官員路過谷口,被谷中的景物迷住了,于是他在谷中摩崖“四謀谷”三字,每字高12厘米,寬10厘米,右側(cè)還鐫刻上“清甲午五月立”6個小字,直至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又有人鐫刻上“四謀”兩字,每字高18厘米,寬16厘米,從此四謀谷就被人叫開了。
“四謀”兩字源于唐代文學(xué)家、詩人柳宗元的《鈷姆潭西小丘記》,《記》的第二段寫道:枕席而臥,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瀅瀅之聲與耳謀,悠悠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這段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鋪開席子,躺下來,那清澈明凈的水色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那淙淙的水聲傳我們的耳中,那悠遠空寂的境界融入我們的神思,那幽深怡靜的氛圍沁入我們的心靈。
四謀谷南北走向,地勢由低而高,隨山而轉(zhuǎn)。谷長約5公里,寬30米至100米不等。數(shù)萬年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四謀谷八個風(fēng)景點,從谷口到頂部依次排列:仙杯藏石、曲徑通幽,醉仙待客、離凡入圣、希夷古巖、玉水流槽、半缸浴日,佛光照潭。
醉仙待客的故事
進入谷口不遠,有一巨巖擋住了流淌的山泉,也擋住了崎嶇的山道,山泉從巨巖上漫蓋穿過,在一低凹處盤旋直下注入一園形石窟,石窟深七十四厘米,面徑三十厘米,底徑十六厘米,酷似杯狀,人們稱為“仙杯藏石!
從仙杯藏石往前行,是一段長約數(shù)百米的蜿蜒小道,兩邊灌木叢生,野花飄香,人們稱為“曲徑通幽”。走過曲徑通幽之后,谷中突起一塊巖石,長寬各1米有余,面平如桌。距石桌約10米的地方有另一塊巖石,高度和形狀酷似一張靠背椅,人坐上去,頭枕巖間溢出流泉,眼觀谷中云變幻的奇景,確也悠然自在,幾百年以來,人們在這里酌酒吟詩,飲茶消暑,也講述一個怪異的故事。
清代嘉慶年間,海城有一位姓李的落第秀才,酒后在石椅上睡著了,做了一個夢,夢見石桌上坐著八個人:有銀絲飄拂的老者,有戴硬腳幞頭的官人,也有風(fēng)度翩翩的少年……石桌上擺滿了酒壺,酒杯。老者說:“夜月白風(fēng)清,何不請李龜年來助興?”大家異口同聲說“好!”。隨著李龜年帶來了一班樂工和舞女。
舞女在抑揚頓銼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一位穿紅衣的女伶站出來放聲歌唱:“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老者捋須大笑,說:“唱得好!”其余七人說:“賀老秉性放達,堪稱醉八仙之首。”
一位黃衣女伶站出來唱道: “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得封向酒泉!
大家齊聲道:“汝陽王不愧為酒王!
一位綠衣女伶站出來唱道:“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世賢!
大家齊聲道:“左丞相不愧為酒圣!
一位藍衣女伶站出來唱道:“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大家又齊聲道:“李翰林乃當世之酒仙,難怪楊國忠為你磨墨,高力士為你脫靴!贝蠹叶夹α似饋怼=又嘁屡、紫衣女伶、白衣女伶、黑衣女伶分別歌詠崔宗之、張旭、蘇晉、焦遂。一會兒,李秀才夢中醒來,想起夢中之事,恍然大悟,原來賀老是賀知章,汝陽王是李琎,左丞相是李適,李翰林是李白,這四人和崔、張、蘇、焦四人是唐朝天寶年間的飲中八仙……
李秀才回到家里,把夢中之事講給人們聽,于是人們把這個地方命名為“醉仙待客”。
離凡入圣和蔡鶴舉的詩
從醉仙待客往前走,不到10米就轉(zhuǎn)入第三層峽谷,也是四謀谷的主谷。清代康熙年間那位官員就在這里題下“四謀谷”三字,如今這三字仍然在西面高約30多米的石壁上,格外眩目。清代嘉慶年間海城高田蔡鶴舉曾在這里題下千古不朽的詩篇。
蔡鶴舉,字展翰,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癸西科拔貢生,一生淡泊名利,喜歡交游,著有《麗浦行吟集》,他的五言律詩《四謀谷》寫道:
空谷悄沉沉,伊人遠且深。
獨從塵外境,一證太初心。
峭壁無頑石,鳴泉當古琴。
何當掬涼液,為我解塵襟。
詩中的意思是:山谷那么幽靜,而發(fā)現(xiàn)山谷的人不知哪里去了:我獨憑這遠離塵世的勝境,印證了天地之間元氣形成前的心情;你看那高高聳立的削壁沒有什么冥頑不靈的石頭,只有巖石間流淌的山泉像古代的琴瑟一樣咚咚作響,泠泠成韻;我什么時候可以雙手捧取這谷中清涼的泉水,解脫我被埃塵沾染的胸襟。
這首詩體現(xiàn)了作者向往光明和追求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
希夷古巖與異常洞的傳說
與“離凡入圣”相隔就是希夷古巖。走入古巖,兩幅直書的摩崖石刻立即躍入眼簾,一是“希夷巖”三字,每字高12厘米,寬8厘米,右側(cè)又刻著“清丁亥元月”五字;二是“異常洞”三字,每字高26厘米,寬22厘米。
自古以來,希夷古巖與異常洞的傳說很多。
據(jù)傳,北宋時,有一道士姓陳名摶,字圖南,號稱希夷先生。一日,希夷先生南游四謀谷,在石榻上睡了一覺,后人在這塊石榻上面鐫刻上希夷巖三字以紀念他。
也有人說,明朝嘉靖年間,廣東總督署都指揮僉事俞大猷剿倭屯兵谷口,清晨被一群玩耍的猴子驚醒,他隨猴子邁入谷中,被眼前的景物迷住了,于是題下異常洞三字……
數(shù)百年來,這些傳說雖然家喻戶曉,但不一定真實,也許是后人依照三中的景物編造出來的,作為談資笑料罷了。
賞心山泉誦古韻
如果說前五景是以山石悅目,那么玉水流槽、半缸浴日,佛光照潭這三景就是以山泉賞心了。
從希夷古巖沿谷前行數(shù)百米,有一道石槽長約7米,寬4米、深1米,泉水從槽中緩緩流淌,水清見底,游魚如織,人們稱之為:“玉水流槽”——這就是水流槽的出處。在玉水流槽前面,一塊巨巖擋谷攔水,山泉象野馬似的從十多米高的斷崖上飛瀉下來。公元1986年,海城黃慰群、呂鋼、馬宣等文化人在斷崖下鐫刻上“藍澗”兩字。山泉積年累月把谷下的巖石沖成一個深約2米,直徑約2米,形似水缸的水池,陽光照射在水面,波光瀲滟,格外迷人,人們稱之為“半缸浴日”。又前行200米,一個橢圓形的大水潭出現(xiàn)在面前,大水潭上面有一塊巖石像雙腳盤坐的彌勒佛,“園頭殼、大肚皮”。晌午時分,陽光斜照,彌勒佛石倒映在清冽的潭水映出中,維肖維妙,人們稱之為“佛光照潭”。在彌勒佛石旁邊的石壁上鐫刻著一首摩崖詩,盡管字很小,朱砂已褪色,但一橫一豎、一勾一勒還可以辨分出來。這是清末民初海豐縣城一位叫賴仲康的老醫(yī)生鐫刻的。游人來到這里都不禁開口吟詠:
昔日曾言謀谷游,初春最喜值尋幽。
愿君點檢游山履,試把乾坤一覽收。
2、 長春洞與楊文廣平南
《海豐縣志•乾隆志》卷一:長春洞,在大面嶺之麓,怪石嶙峋、奇花芬馥。上有天然石池,寬約半畝,山清見底,小魚數(shù)式,出沒游泳。每當寒食重陽,宴會者隨澗布筵,為曲水流觴之樂。
長春洞,又名龍華洞,位于大云嶺東側(cè)的縣龍山山麓,兩邊高山矗立,古木蒼蘢。山上有石池,像饔一樣,人們又叫長春洞為饔仔潭。
長春洞不但是一個風(fēng)景秀麗的地方,也是人們?yōu)g覽、登高、飲宴的勝地。從洞中進去,一塊褐色的石上刻著“水源龍華洞”五個只有碗口大的小字,字體蒼勁有力,據(jù)說是明代嘉靖年間懷遠將軍劉壽山的手跡。從洞口進去,路隨石轉(zhuǎn),數(shù)米后,一幅勝國萬壽寺僧源岷手刻的“長春洞八景”摩崖石刻呈現(xiàn)在眼前。
八景分別是:
別天洞口、他山來秀、云門積石、樂機石徑、
飛瀑泉聲、瑤池浴蟾、空谷仙臺、龍?zhí)秳氽E。
八景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飛瀑泉聲”和“龍?zhí)秳氽E”。一條瀑布從70多米高的斷崖上直瀉下來,勢為奔馬、聲若巨雷,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慨!下面就是龍?zhí)叮K年不竭,潭水沿著一塊橫斜的大青石汩汩地向洞口流去,遠遠看去,格外壯觀!海城北門有一位叫林建國的人,蒼龍?zhí)兜氖谏峡躺稀昂滤贫础蔽鍌字,旁邊還附有一首五言絕句:
林翠山涵月,水清石吐云。
何須攀絕頂,此地一乾坤。
詩句氣魄之大,空前絕后!長春洞自清代以來留下了許多騷人墨客的優(yōu)美詩篇,如康熙五十五年海豐知縣徐旭日,他的《飲長春泉》集唐和韻寫出長春洞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飲后惆悵的心情。
石巖引出遠泉甘(陸龜蒙) 瀨齒花前酒半酣(羅鄴)
高樹夕陽連古巷(盧綸) 東風(fēng)朝日破輕嵐(羊土諤)
長春洞口留仙客(鄧英) 白水灘頭淬劍鐔(伍喬)
碧落有情空帳望(李遠) 亂云飛絮滿汀潭(韋莊)。
清代嘉慶海豐高田人拔貢蔡鶴舉題《長春洞》詩,一氣呵成,令人神往。
高瀑懸千尺,因風(fēng)一散開。
晴空紛雪落,寒氣逼山來。
藉以消炎暑,為之洗俗埃。
此中真凈境,欲去重徘徊。
此外,還有清代道光年間舉人儀克中的《長春洞》詩,把長春洞幽境躍然紙上,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層巒互相擁,幽境妙于藏。
天自何年闢,春惟此地長。
飛云時作態(tài),潭淥靜聞香。
迭石就泉語,嗒然旋坐忘。
數(shù)百年來,長春洞還流傳著楊文廣平水龜精的故事。
北宋英宗治平年間,南蠻作亂,海豐地面北有九龍洞的九龍公主,南有鹿境山的金龍公主,中間就是大云嶺龍華洞的龍華公主(即水龜精),她們?nèi)私Y(jié)為姐妹,呼嘯山林,殺人越貨。英宗皇帝派遣威震三關(guān)的楊六郎的兒子楊文廣揮麾南下。楊文廣,字仲容,官任步軍都虞侯。出兵之日,皇帝嘉封他為平南大元帥。楊文廣兵出九龍山,殺死九龍公主,又收服了金龍公主,隨后移兵五坡嶺。金龍公主為了報答楊文廣的不殺之恩,入洞當說客。龍華公主與金龍公主反目成仇。把金龍公主攆出洞門。是夜,明月當空,銀輝萬里,楊文廣登上大云嶺主峰牛頭山,向龍華洞望去,只見龍華洞兩邊高山聳立,樹木叢叢,中間怪石嶙峋,巨泉潺潺,于是計上心來。
第二天拂曉,宋兵搶占了兩邊的山頭,一桶桶硫磺從山頂傾倒進洞,一支支火箭像飛蝗般射入洞里。頃刻間,山洞成了火海,樹木在燃燒,巖石在爆炸,雜草變成了灰燼,泉水變成了沸湯。龍華公主的噦嘍們死的死傷的傷,龍華公主和噦嘍們想從洞口突圍,被楊文廣的弓弩手壓了回來。龍華公主看到大勢已去,于是搖身一變,變成一只水龜,跳下龍?zhí),順著彎彎曲曲的地下水道爬了幾百米,藏在大東門山下一個小巖洞里。楊文廣在當?shù)厝说囊龑?dǎo)下來到大東門山下水道口,大喝道:“水龜精,還不出來!”只見他話音剛落,寶刀一揮,只見寒風(fēng)嗖嗖,金光四射,“嚓”的一聲,山頭被削去了一半,成了現(xiàn)在的刀削山,宋兵把龍華公主從小巖洞里拖了出來……
幾個月后,南蠻十八洞皆平,楊文廣班師回朝,當船駛出南海時,龍華公主乘宋兵不備,跳進波濤翻滾的大海,楊文廣眼明手快,一箭射去,海面上立即泛起一團團鮮血。后來龍華公主的尸體化成了一座島嶼,人們稱為龜靈島。
楊文廣平水龜精的故事就這樣一代代流傳下來,有人說龍華公主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女強盜,也有人說龍華公主是一位美麗、善良的窮苦農(nóng)民的兒女,為了反對朝廷的暴斂占山為王,遭到朝廷的鎮(zhèn)壓……無論龍華公主是一位怎樣的人,她的傳說和長春洞秀麗的風(fēng)景千秋萬代都銘刻在海豐縣這座古代文化名城的文化史上。
3、幾希洞與文天祥被執(zhí)
《海豐縣志•乾隆志》卷一:幾希洞,與長春洞隔去數(shù)峰。谿徑迥曲,其幽深寬豁倍焉。聞昔有高士隱居于此。中有一石壁,方正為屏,鐫“幾!眱勺。
從長春洞向東相隔不遠,有一山洞約百米深,洞中削壁聳立,怪石嶙峋,雜花生樹,泉水叮咚。亂石叢中有數(shù)不清的小潭,潭里有數(shù)不清的身上繡著彩色花紋的魚兒,在自由自在地嬉游,這魚兒有個拗口不好聽的名字,叫斑婆魚。
這個山洞從地殼運動形成日起,不知度過多少春夏秋冬,也不知歷經(jīng)多少嚴寒酷暑,總是默默無聞地躺著、臥著……
公元1275年,即宋恭帝德祜元年,元朝軍隊氣勢洶洶地渡過長江,向江南入侵,文天祥奉詔起兵,歷經(jīng)千辛萬苦,百轉(zhuǎn)千戰(zhàn),至1278年12月15日兵敗退入海豐,屯兵麗江浦。16日推官盧尉率領(lǐng)的水師在謝道山下遇上強臺風(fēng),全軍覆沒。19日凌晨,海匪陳懿帶領(lǐng)元軍先鋒張弘正 (元軍元帥張弘范之弟),包圍麗江浦,文天祥聞報,急令鄒諷,張?zhí)频纫鶖常约簬ьI(lǐng)劉子俊、陳龍復(fù)保護百官突圍。天近黃昏時,駐扎在五坡嶺上的文天祥部已是人困馬乏,以為追兵已遠的他急令扎營造飯。不料,剛剛開飯的時候,胡笳聲驟起,元軍像潮水般從四面八方涌來,劉子俊急忙迎敵,不料馬失前蹄,被元軍抓去,60多歲的老將陳龍復(fù)(陸豐碣石人)等保護文天祥一邊廝殺一邊向大云嶺退去,隱藏在一條狹長的山洞。宋軍與元軍從五坡嶺一直廝殺到山洞,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一條條尸體從山上從馬背上滾下來,一滴滴鮮血從樹下從石隙間流出來,分不出那些是宋軍的,那些是元軍的!
張弘正率部追到山洞前,千戶王惟義在山洞中找到了文天祥,陳龍復(fù)揮槍直取王惟義,可憐一代英雄慘死在元軍的箭下。在這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的有鄒諷、陳龍復(fù)、林琦、肖資、肖明哲、徐臻、陳子文、吳希爽、熊柱、張?zhí)频燃皵?shù)百名將士。被執(zhí)的有文天祥和劉子俊。劉子俊被執(zhí)后,自認是文天祥,遭到殺害。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文天祥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把這山洞命名為相公洞。相是丞相,文天祥曾任宋右丞相,公是尊稱。宋代以后據(jù)傳有高人曾隱居于此,但無從考查。
明朝嘉靖年間,惠州總兵懷遠將軍劉壽山剿倭路過相公洞,他登洞瀏覽,揮毫寫下“幾!眱勺(一傳為海豐知縣錢塘卓炳森題),幾希兩字的意思就是很少或微小的意思!睹献印氛f“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從此相公洞亦叫幾希洞。劉壽山還在一塊大巖石上鐫刻上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在60年代時,字跡還斑駁可見,詩是這樣寫:
逸名不屑口碑傳,盤澗遺蹤石數(shù)拳。
耕處尚余云結(jié)塢,釣間猶有月涵川。
一籬疏菊思孤致,半嶺寒梅想獨眠。
游興未闌山色暮,飯亭鐘韻度嵐煙。
清代以后,相公洞熱鬧起來了,成了人們?yōu)g覽、登高、娛樂、飲宴、放風(fēng)箏等的勝地,摩崖石刻也逐日增多起來了。
石門對聯(lián):非無海外三仙島、別有人間一洞天,字跡蒼勁有力、令人叫絕!
削壁畫幅:唐僧盤腳而坐,合掌念經(jīng);孫悟空金棒橫肩,抬手眺望,師徒兩入神態(tài)惟妙惟肖!
石穴上有“仙榻”兩字。人躺上去確有飄飄然如神若仙之感。每字約0.3平方分米,又有“山石曬腹”4字,令人想起古代郝隆曬腹中書的故事。
此外,還有對奕者留下的“棋盤”古跡;中秋望月寄懷的“邀月巖”;重陽登高放紙鳶的“望鳶崖”……
清代光緒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月,海豐縣城修茸武廟,為關(guān)圣帝君(關(guān)羽)換金身。人們把舊金身埋葬在幾希洞東邊的山腰上,建造武帝墓,為幾希洞增添了肅穆和威嚴的氣氛。光緒七年(1881年)武帝墓重修。1998年武帝墓再修。
如今,這個有著幾百年文明史的山洞被炸毀了,曾經(jīng)染過宋軍血跡的巖石也許變成了許多幢高樓大廈的臺階……
4、蠟燭山與文昌帝墓
《海豐縣志•乾隆志》卷二:康熙甲子年修茸文廟,易啟圣王牌位,并文昌帝君神牌。儒學(xué)蘇上璉謂:“諸神舊牌不可輕褻:“火化灌罐,卜擇”于長春洞左,其形勢若仙人騎鶴,誠吉地也,遂培而封之如古寶……
在綿延不斷的大云嶺山脈中,有一座蠟燭山.山上一塊一塊石頭像被燃燒后的蠟燭流下來的蠟墜,大大小小,長長短短,重重迭迭,雄偉而奇麗!
傳說,清朝康熙癸亥年(1683年),福建漳州府有一位地師,因追趕龍脈來到海豐。一天清晨,他被蠟燭山那種雄偉而奇麗的景觀迷住了。在詫異和驚奇的感覺中他登上了蠟燭山,坐在蠟燭山后的山梁上,他掏出羅庚對準蠟燭山一擺,大叫:“寶地,仙人騎鶴!”在他面前,蠟燭山像一只大鶴的頭部,仰伸著脖子,兩邊的竹篙山和三瓣山像兩支巨大的翅膀翱翔在蔚藍而浩瀚的天空之中,那無邊無際的大地在陽光下顯得空闊、壯麗、神奇!海豐縣城像一條玉帶似的橫貫在鶴頸上,赤山寶塔和道山寶塔分別矗立在縣城的兩邊,遠處山巒起伏,江河縱橫,村野點點,綠樹叢叢……幾天后,“仙人騎鶴地”這五個字不脛而走,傳遍了海豐縣城的里里外外。第二年,即甲子年,海豐縣儒學(xué)訓(xùn)導(dǎo)蘇上璉主主持修茸孔廟,蘇上璉對學(xué)子們說:“啟圣王和文昌帝君的舊神牌不可以輕褻”,于是把神牌火化聹藏在瓷罐之中,并擇日埋葬在蠟燭山上的仙人騎鶴地,墓碑上蘇上璉還題上“碑贊”:
開天之運,啟圣之英。
天鐘其秀,地效其靈。
寶藏在茲,萬古文明。
文昌帝君和啟圣王究竟是何人?文昌帝君,姓張,名亞子(或惡子),祖居四川,因報母仇遷居梓潼。他在晉朝為將時臨陣戰(zhàn)死,四川鄉(xiāng)人為他立祠祭祀,唐代時他的亡魂屢次顯靈,唐玄宗封他為“濟順王”,元仁宗又封他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后來玉皇大帝命他掌管文昌府(守護學(xué)問、文章、科舉士子)和管理人間祿籍。啟圣王,氏叔梁紇,為魯國鄒邑大夫,娶顏女征為妾,夫妻禱于尼山之谷而生孔子?鬃樱糯詠矶甲馂槭ト,從此孔子之父號稱為啟圣王。
清代康熙以后,文昌帝墓成了海豐縣文化人喜歡游覽和祭祀的地方,也留下了許多騷人墨客的詩詞,可惜隨著政治風(fēng)云的變幻丟失了。
5、大云嶺與姚德基禁示
《海豐縣志•乾隆志》載:大面嶺,邑西北二里許,脈自銀瓶而來,方園尊重,脫下絡(luò)繹數(shù)墩阜,平鋪一片,始終束而為縣治。
九曲千盤下海豐,巖蟯直矗碧云空。
萬年未老浩然氣,一脈宏開造化功。
燈盞輝煌金闕亮,牛王檢點紫泥封。
偶吟勝跡驟來感,應(yīng)是神龍出秀峰。
吟誦品味這首《龍脈》七言律詩,自有另一番感受!掇o!氛f:“以山勢為龍,稱其起伏綿亙的脈絡(luò)為龍脈!焙XS縣這一座素有文化名城的大縣,龍脈在哪里?《海豐縣志•乾隆志》記載:山自大庾來……為五嶺之支,海豐之宗山也;銀瓶山,邑北二十五里,縣之祖山也:大面嶺,邑西北二里許,脈自銀瓶而來?梢钥闯觯XS縣的龍脈始于大庾嶺,經(jīng)銀瓶山而伸延到大面嶺。
大面嶺又稱大云嶺,主峰海拔285米,東側(cè)有一座山峰叫縣龍山?h龍山東西走向,然后轉(zhuǎn)向南,頂峰海拔270多米。龍脈從縣龍山一直由西向南伸延,東有牛角山,西有燈盞山,南有牛王山,竹篙山,西箕山,接龍山……縱橫數(shù)十里,古木森森,遮天蔽日,兩旁怪石峋嶙,高聳入云;流泉飛瀑,呼嘯深壑。
《龍脈》詩中的“燈盞”、“牛王”就是指龍脈上的燈盞山和牛王山!逗XS縣志•乾隆志》又說:“脫下絡(luò)繹數(shù)墩阜,平埔一片,始終束而為縣治!笨h治是龍脈的終點。清朝時期,海豐縣縣治位于縣城內(nèi)示牌樓石坊后面,即現(xiàn)在的彭湃紀念醫(yī)院所在地。
《海豐縣志•同治志》記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海豐縣知縣姚德基給龍脈下了三條禁示,并鐫刻在石碑上:
禁挖縣龍泥沙;
禁止在縣龍營筑(房屋);
凡在縣龍挖泥沙成坑而壕崩骸露者,按法紀嚴懲。
姚德基系浙江烏程(今吳興縣南)人,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科舉人,任海豐縣知縣12年,主建道山寶塔,鑿南湖,立縣龍禁示碑,修《海豐縣志》等,其功不可沒。后人有《縣龍山遠眺》七言律詩贊曰:
一峰獨立出重霄,橫掃殘云石似刀。
翠竹青松聲陣陣,鳴泉飛瀑浪滔滔。
姚公碑禁垂千古,張令民規(guī)興九韶。
放眼乾坤驚仰首,神龍深臥不回頭。
作者:
三腳虎車手
時間:
2012-8-14 15:42
何為“三打”?汕尾市區(qū)今天出慘劇血案。!天理何在??城南路口紅路燈(百匯休閑會)三輪司機無故持刀砍傷六十歲老人,真兇仍在逍遙法外!我們敬重的“公仆”,請幫他主持大局。!
http://www.www.xproject.cn/thread-112984-1-1.html
(大家一起轉(zhuǎn)發(fā)起來,讓這個兇手繩之于法吧)
歡迎光臨 汕尾市民網(wǎng) (http://www.xproject.cn/)
Powered by Discuz! X3.4
中文欧美日韩久久,免费婬色男女乱婬视频国产,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14,麻豆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99九九这里只有精品2